今天想與大家談談兩代之間有關購屋置產的理財觀念,2006年上海銀行進行「親子世代理財觀念認知調查」中結果顯示,訪談近七百個家庭中,將近有九成的子女,認為跟父母親談金錢理財不來電;約有一半的父母親會與子女溝通理財話題,而子女主動談的,更僅有三成。雖然目前親子理財教育逐漸抬頭,不過,落實在生活當中,還是有一些觀念落差。就以購屋置產這件事情來舉例:
【上一代】有土斯有財,買房子就是最大的保障。有了遮風避雨的地方,總是覺得心理比較安心,比較安穩。不需要擔心常常要換地方,甚至是露宿街頭。
【下一代】要我把錢拿去給銀行,還不如拿去吃喝玩樂。
筆者認為,房子的確是資產。但要先確認自己對房貸的壓力能不能負荷,現在常聽到報導說,要買個房子至少要十年不吃不喝才買的起。如果每個月繳了房貸之後,就必須要苦哈哈的過日子,沒有娛樂、交際,甚至連日常生活基本開銷都有困難…這是大家所不樂見的。更甚至,到後來真的無力償還貸款,而被銀行或法院進行拍賣,反而對於個人的信用是個很大的傷害。如果只是為了滿足要有個屬於『自己的地方』的慾望,所付出的代價未免太大。
【上一代】頭期款我幫你出!咬著牙,苦撐20年過去,房子就是屬於你的了!
【下一代】趁現在房貸利率那麼低,剩下的可以跟銀行貸款。
這一點其實是很大的迷思,常常大家都會被銀行的房貸低利率所打動,目前市場上最低的利率通常是前半年2.3%,第7個月~第24個月2.7%左右,第三年起則會升至3%左右,看似很誘人,其實中間有陷阱。
若是簽約指數型房貸,最好祈禱國內利率不會一直往上跳,因為只要基準利率一變動,全部會跟著變。以這種利率而言,銀行根本不賺錢,而且銀行也不是傻瓜,早就料到通常客戶會在第二年或第三年轉貸,所以會有違約金的限制,而這個是房貸專員不會主動告訴你的。當看到第一年到第二年利率只有少少的2.5%左右,換算起來可能只要幾千塊,心想自己應該可以負荷。當到了第三年之後,要連本帶利一起歸還時,而被驚人的數字而被壓垮。這時候苦撐也不是,賣掉也不是,反而面臨騎虎難下的窘境。
難道面臨以上的衝突,就鼓吹大家都不要購屋置產嗎?其實只要觀念作些調整,將要花費的錢先後順序調換一下;把要付給銀行的房貸預算或是娛樂、交際的費用,先選擇正確的投資,訂定長期目標,將累積下來的獲利準備足夠的自備款之後,才轉至購買不動產;不僅可以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也不需要每個月為了房貸的壓力而困擾。
筆者認為健康的購屋觀念有幾點:
Tip1 購屋前,先精算個人財務狀況,徹底了解手頭資金現況。
Tip2 多尋求正當管道籌措資金,以提高購屋自備款,當自備款繳納越多,還款越輕鬆。
Tip3 房貸支出最好為月收入的三成以內,依此正確估算個人所能負擔的房貸能力。
Tip4 自備款估算,應控制在三成左右,並預留生活周轉金、稅付支出、新屋裝潢費等。
理財這件事情是門大學問,家庭更是每個人最先接觸的團體,也是最先碰到財務話題的地方。而隨著社會上日新月異的投資商品及理財方法,上一代的人若能放開自己胸懷,願意接受新觀念;而下一代的人願意與父執輩共同討論,汲取前人所走過的經驗值,在理財這條路上有人與你作伴,何樂而不為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