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廣西旅遊食宿免費包藏陷阱,小心假傳銷真詐騙! 一種以招待觀光考察廣西南寧,實際卻暗藏傳銷詐騙陷阱,近來卻透過親友口耳相傳方式,悄悄的向臺灣民眾進行詐騙,被騙者往往因親友介紹前往,即使知道被騙,也自認倒楣不願報警。臺北市民陳先生在今年4月底,親身體驗了這種不折不扣的老鼠會詐騙後,雖未被騙,但仍熱心的向165檢舉此種詐騙行徑,希望警方能加強預防宣導,避免此種詐騙繼續危害國人。 此詐騙手法主要透過親友介紹,以免費招待前往大陸廣西觀光考察為誘餌,接受5天的投資課程洗腦,再以投資約新臺幣35萬元,1年後賺得1,000萬元,利誘參加者完成認購手續,隨後再要求投資者必須吸收「下線」,才能達成獲利目標,讓更多人成為被拉攏入會的犧牲者,這種標榜「純資本操作」的老鼠會組織,並不銷售實體商品,只能靠拉下線賺佣金,想要靠小資本賺近千萬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警方呼籲,目前中國大陸只允許有商品販售的「以店舖模式經營的傳、直銷」,否則就認定為非法傳銷,是吸金公司,民眾勿投資獲利高得離譜的傳銷,以免被騙。 陳先生在今(99)年4月間,在朋友的熱心邀約下,前往廣西南寧考察觀光,但是在這7天行程中,雖然享有食宿免費的旅遊招待,卻沒有1天可以自由行動,他們一行18人每日都集合在不同的出租套房,一天3次聽「上線」進行投資洗腦,不但沒有旅遊行程,連電視都沒有,到了第5天,自稱「上線」的洗腦人員開始要求他們完成加入手續,若身上未帶錢者,可由上線先借支,等回臺灣後,再由駐臺代表到家中收錢,次日,完成認購的會員被帶往中國工商銀行開戶,作為日後投資獲利的入帳帳戶。在「上線」的洗腦與同謀者不斷吹噓之下,她們之中同行的16人都完成認購手續,甚至還有位媽媽除自己名額外,另加女兒1份,也就是1次認購2份,像這樣的觀光考察團不斷的透過親友引薦,自兩岸互動漸漸頻繁後,出團班機不斷,投資者返台後,即使發現無法獲利千萬,但對於親友也不便責備,畢竟參加洗腦課程與決定投資都是自己決定的,只能暗吃悶虧不願報案。 陳先生是少數懷疑紅利來源者,他以堅定無比的信念,拒絕一切利誘攻勢,返臺後蒐集相關資訊,驚訝發現網路上討論報導超過5,000則,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非法老鼠會詐騙,不只是國人受騙,中國大陸許多來自各地懷著淘金夢想的人也深陷其中,許多人在「絕望」與「無奈」中,開始騙別人,糊里糊塗借了人民幣6萬9,800元,怎能空手回家,於是把親戚、鄰居騙來當下線,成了詐騙的惡性循環。 |
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3842)
- Jul 04 Sun 2010 12:00
預防詐騙,民眾需特別注意的事。4-『廣西旅遊食宿免費包藏陷阱,小心老鼠會詐騙!』**本文摘錄自中廣新聞網
- Jul 04 Sun 2010 11:57
預防詐騙,民眾需特別注意的事3。-『李先生購買百貨公司禮券,遭詐千萬元! 』**本文摘錄自中廣新聞網
|
|||||||||||||
李先生購買百貨公司禮券,遭詐千萬元! 苗栗縣李先生2年前透過朋友認識楊姓女子(32歲),由於其出售的百貨公司禮券,折扣誘人(89折),從98年9月開始,即陸續匯款20次,金額超過千萬元,楊女以「慢火煮青蛙」漸進式手法,4個月內,騙李先生匯款達1,047萬元,但只給他等值60萬元禮券,直到楊女正式向李先生攤牌,稱其收到的千萬元匯款已經挪作他用,再無禮券可給,李先生才憤而報案。多數百貨公司禮券購買金額在50萬元以下者,無法享有任何折扣,購買金額在50至100萬元間者,折扣頂多為3-5%,本案利用禮券詐騙,聲稱折扣可達11%,顯然超出常理,歹徒有計畫以小額交付禮券,卻釣取高額匯款,不知不覺吸金達千萬,讓人越陷越深、難以自拔。警方呼籲,投資理財應先查證標的物來源及合法性,若遇不合常理之優渥利潤,恐為詐騙陷阱,勿心存貪念,以免被騙。 李先生在2年前因購買百貨公司禮券,透過同事認識楊姓女子,由於其所售禮券可以89折購得(每購10萬元可省1萬1,000元)。自98年9月起,即以每次匯款百萬元方式向楊女購買禮券,他固定每月單週匯款,楊女每月雙週即依約交付禮券,1個月後,每次匯款百萬卻只拿到10萬元禮券,楊女謊稱貨源搶手不好拿,已有拖欠情形,卻仍要李先生繼續匯款,理由是週年慶將屆,要先收訂金否則無法拿到禮券,李先生一直以為楊女之前交易都正常,繼續匯款20次,4個月下來匯款金額上千萬,但到手禮券卻只有60萬元。 直到去(98)年,楊女在李先生追問下,才坦白這1,000多萬元已挪做他用,根本沒有買禮券,李先生無奈只好與她簽和解書,約定於99年5月前必須還款500萬元,但期限已過,楊女卻以自己欠債累累無法還款,讓李先生氣憤不已。 李先生為加碼購買禮券以獲得高折扣,透過向同事集資、貸款等方式,不斷匯款,如今卻必須面對有債追不回的窘境。本案例歹徒以高折扣禮券誘人訂購,不排除其交付禮券也是以無折扣方式購得,根本無「貨源」(購買禮券管道),但被害人只看到這些小額禮券,就完全相信對方,形同掉進一鍋冷水中,任歹徒逐漸添火煮水,一次次大筆匯款,卻小筆收到禮券,讓人麻木不覺被騙。直到歹徒吸金殆盡,才發現一切已很難挽回。 |
- Jul 04 Sun 2010 11:53
預防詐騙,民眾需特別注意的事2。-『歹徒假冒「法務部行政執行署」,騙女日僑59萬元! 』**本文摘錄自中廣新聞網
|
|||||||||||||
歹徒假冒「法務部行政執行署」誆稱凍結財產,騙女日僑59萬元! 居住台北市的日籍女僑民,日前接到歹徒假冒「法務部行政執行署」電話,說她涉嫌犯罪,必須將銀行存款領出來以證明清白,她2度前往銀行將存款59萬元領出交給歹徒,直到上網查詢相關單位及職員姓名,才發現被騙。警方呼籲,「法務部行政執行署」主要辦理行政處分確定之繳款事宜(欠費、稅),並以寄發公文書方式,請民眾辦理執行作為,絕不會以電話通知,或是派員向民眾收取現金,另有關「凍結財產」處分,是通知被凍結財產人帳戶所屬的金融機構辦理,被凍結財產當事人無法、也不須將存款領出交付,民眾若接獲以上說詞電話,應立刻撥打165反詐騙專線查證,以免被騙。 來臺灣居住已經10年的日籍婦女,可以聽、讀、書寫中文,,在5月21日(星期五)上午10點接到自稱「彰化縣警察局」來電,說她的個人資料被歹徒冒辦銀行帳戶,當時她不想馬上回答,就將電話掛斷。2小時後,同一歹徒再度來電,問她目前銀行的開戶情形,並說警方正在查洗錢案件,但應該與她無關,若有問題會再度來電。1小時後,電話再度響起,一位自稱「法務部行政執行署」郭先生說了一些她聽不懂的法律用語,而且口氣非常嚴肅,要她去超商收法院的傳真公文,當時她看到傳真單是「法務部執行凍結管制命令」,而文件內的居留證號、姓名都正確無誤,歹徒還給她一組法務部的電話與地址,要她向104查證是否正確。她查證果然是法務部後,開始相信歹徒說詞,先到銀行領出29萬元存款,沿途歹徒以手機監控她的行動,1小時後,她將錢交給歹徒,還收到一張「監管收據」。5月24日(星期一)上午9點,歹徒再度來電,她將另一帳戶內存款30萬元領出,再度交給同一歹徒,直到下午3點,她看著歹徒給的收據,上網查詢相關單位及書記官姓名,才發現被騙。 她懊惱的表示,都是因為這幾天忙著處理朋友交辦的事情,情緒上本來就很緊繃,而歹徒不斷來電,聽到這種突發狀況,心情變得非常急燥,希望能迅速解決,才會受到歹徒電話擺佈。又因為獨居的關係,在接到詐騙電話時,身邊沒有親友提醒,且從未聽過假冒法務部行政執行署的詐騙案例,他希望日台交流協會可以協助日本僑民多認識臺灣的詐騙手法,避免再有人被騙。 |
- Jul 04 Sun 2010 11:51
預防詐騙-民眾需特別注意的事**『撥「165專線」查證,請務必檢查電話狀況!』**本文摘錄自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網站
|
||||||||||||
撥「165反詐騙專線」查證,請務必檢查電話狀況! 接到可疑詐騙電話,請立即撥打165反詐騙專線查證,但是務必「先確認已掛斷前一通電話,再撥打165」,否則仍未脫離詐騙歹徒操控。 日前有民眾因為接到詐騙電話,雖立即撥打165查證,但未確認已掛斷前一通電話,歹徒其實並未掛斷電話,趁被害人按鍵後再假冒165員警進行詐騙。刑事局依據被害人回想事發經過,並聽取中華電信公司工程師專業研判後表示,民眾若由「市內電話」接到歹徒來電,有兩種可能造成無法真正撥至165專線,一是接聽電話民眾,聽到歹徒的電話語音內容:「中華電信您好,您曾以行動電話撥打美國及新加坡,共4萬3726元尚未付款,若未依時繳納,將逕行停話,請撥165反詐騙專線查證。」被害人聽完語音,雖將電話掛斷,但發話端的歹徒並未掛斷電話,在此情況下,被害人無法順利向外撥號,因電話仍在佔線中,所以被害人雖撥165,而電話中的歹徒便趁此冒稱165專線員警而進行詐騙。 另一情況是,歹徒以電話語音要求被害人按分機號碼165,語音內容為:「165反詐騙專線您好,我們偵查詐欺案件中,發現你的個人資料外洩遭冒用,請儘速與本專線聯絡,重聽請按1,或撥165由專人為你服務。」此時若民眾未將電話掛斷,而是聽從語音指示撥打165,就仍處於歹徒來電的操控狀態,並非與真實165專線員警通話。 警方特別呼籲民眾在接到類似電話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165專線主動聯絡民眾時,絕對不會以「語音電話」方式呈現。 2. 接到不明電話勿經由對方轉接,應掛斷電話後,自行撥打165,以免被騙。 3. 民眾要與165專線人員聯絡,必須先將前一通來電掛斷,若電話掛斷後聽筒中呈「無聲」狀態,即是歹徒仍佔線,未掛斷電話。必須聽到電話中「嗡…….」的撥號音,電話才能撥出。而歹徒設計用語音方式按鍵165則接電話的仍是歹徒,這是假借165三碼所設計的陷阱。 4. 警察或檢察官辦案,絕不會要求到便利商店傳真機收取法院傳票或約談書,也不可能在電話中製作筆錄、問個人開戶情形,更不會派員或到府向民眾收取現金監管帳戶,民眾若接獲以上電話,請撥打165反詐騙專線查證,以免被騙。 |
- Jul 04 Sun 2010 11:45
法律櫥窗-警察之組織**本文摘錄自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網站
|
- Jul 04 Sun 2010 11:39
法律櫥窗-保全業務**本文摘錄自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網頁
|
- Jul 04 Sun 2010 11:35
犯罪預防寶典-第二章 警察社區服務 **本文摘錄自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網站
- Jul 04 Sun 2010 11:25
法律櫥窗-警察機關受理民眾報案流程**本文摘錄自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網頁
- Jul 04 Sun 2010 05:56
有關於家庭暴力防治法相關研究報告**本文摘錄自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網站
【相關研究報告】
王淑女(民83)。家庭暴力對青少年暴力及犯罪行為的影響。社區發展季刊第六十八期,頁191 - 211。
Burt, M. R. (1991). Rape Myths and Acquaintance Rape. In A. Parrot & L. Bechhofer(Eds.), Acquaintance Rape: The Hidden Crime. New York: John Wiley.
Egeland, B. (1991). “From Data to Definition.”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3: 37 - 43.
Finkelhor, D. (1994). “The International Epidemiology of Child Sexual Abuse.”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8: 409 - 417.
Gelles, R. J. & Straus, M. A. (1987). Is Violence toward Children Increasing? A Comparison of 1975 and 1985 National Survey Rates.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 212-222.
Hotaling, G. T., Straus, M. A. & Lincoln, A. J.(1990). “Intrafamily Violence and Crime and Violence outside the Family”. In M. A. Straus & R. J. Gelles(Eds.), Psysical Violence in American Families: Risk Factors and Adaptations to Viloence in 8,145 Families.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Books.
Kantor, G. & Straus, M. A.(1990). “The Drunken Bum Theory of Wife Beating.” In M. A. Straus & R. J. Gelles(eds.), Physical Violence in American Families.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Kaufman, J. & Zigler, E. (1993) .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Abuse is Overstated.” In R. J. Gelles & D. R. Loseke(Eds.), Current Controversies on Family Violence. Newbury Park, CA:Sage.
Margolin, G. & Fernandez, V. (1987). The Spontaneous Cessation of Martial Violence: Three Case Examples.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13, 241 - 250.
Straus, M. A., Gelles, R. J., & Steinmetz, S. K. (1980). Behind Closed Doors: Violence in the American Family.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 Jul 04 Sun 2010 05:55
犯罪預防寶典-警察機關處理家庭暴力案件流程圖**本文摘錄自內政部警政刑事警察局網站
附錄二:警察機關處理家庭暴力流程圖

警察機關執行保護令流程圖
- Jul 04 Sun 2010 05:54
犯罪預防寶典-『家庭暴力防治法』施行通則條文及刑責**本文摘錄自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網站
第一章 通 則 | |
第 一 條 | |
為促進家庭和諧,防治家庭暴力行為及保護被害人權益,特制定本法。 | |
第 二 條 | |
本法所稱家庭暴力者,謂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 本法所稱家庭暴力罪者,謂家庭成員間故意實施家庭暴力行為而成立其他法律所規定之犯罪。 本法所稱騷擾者,謂任何打擾、警告、嘲弄或辱罵他人之言語、動作或製造使人心生畏怖情境之行為。 |
第 三 條 本法所稱家庭成員,包括下列各員及其未成年子女︰
一、配偶或前配偶。
二、現有或曾有事實上之夫妻關係、家長家屬或家屬間關係者。
三、現為或曾為直系血親或直系姻親。
四、現為或曾為四親等以內之旁系血親或旁系姻親。 第 四 條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家庭暴力防治委員會;在省(巿)為省(巿)政府;在縣(巿)為縣(巿)政府。 第 五 條 內政部應設立家庭暴力防治委員會,其職掌如下︰
一、研擬家庭暴力防治法規及政策。
二、協調、督導及考核有關機關家庭暴力防治事項之執行。
三、提高家庭暴力防治有關機構之服務效能。
四、提供大眾家庭暴力防治教育。
五、協調被害人保護計畫與加害人處遇計畫。
六、協助公、私立機構建立家庭暴力處理程序及推展家庭暴力防治教育。
七、統籌家庭暴力之整體資料,供法官、檢察官、警察人員、醫護人員及其他政府機關相互參酌並對被害人之身分予以保密。
八、協助地方政府推動家庭暴力防治業務並提供輔導及補助。
前項第七款資料之建立、管理及使用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另定之。 第 六 條 家庭暴力防治委員會,以內政部長為主任委員,民間團體代表、學者及專家之比例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二分之一。
家庭暴力防治委員會應配置專人分組處理有關業務;其組織規程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 七 條 級地方政府得設立家庭暴力防治委員會,其職掌如下︰
一、研擬家庭暴力防治法規及政策。
二、協調、督導及考核有關機關家庭暴力防治事項之執行。
三、提高家庭暴力防治有關機構之服務效能。
四、提供大眾家庭暴力防治教育。五、協調被害人保護計畫與加害人處遇計畫。
六、協助公、私立機構建立家庭暴力處理程序及推展家庭暴力防治教育。
七、統籌家庭暴力之整體資料,供法官、檢察官、警察人員、醫護人員及其他政府機關相互參酌並對被害人之身分予以保密。
前項家庭暴力防治委員會之組織規程由地方政府定之。 第 八 條 各級地方政府應各設立家庭暴力防治中心,並結合警政、教育、衛生、社政、戶政、司法等相關單位,辦理下列措施,以保護被害人之權益並防止家庭暴力事件之發生︰
一、二十四小時電話專線。
二、被害人之心理輔導、職業輔導、住宅輔導、緊急安置與法律扶助。
三、給予被害人二十四小時緊急救援、協助診療、驗傷及取得證據。
四、加害人之追蹤輔導之轉介。
五、被害人與加害人身心治療之轉介。
六、推廣各種教育、訓練與宣傳。
七、其他與家庭暴力有關之措施。
前項中心得單獨設立或與性侵害防治中心合併設立,並應配置社工、警察、醫療及其他相關專業人員;其組織規程由地方主管機關定之。 第二章 民事保護令 第 九 條 保護令分為通常保護令及暫時保護令。
被害人、檢察官、警察機關或直轄巿、縣(巿)主管機關得向法院聲請保護令。
被害人為未成年人、身心障礙者或因故難以委任代理人者,其法定代理人、三親等以內之血親或姻親,得為其向法院聲請保護令。 第 十 條 護令之聲請,由被害人之住居所地、相對人之住居所地或家庭暴力發生地之法院管轄。 第十一條 護令之聲請,應以書面為之。但被害人有受家庭暴力之急迫危險者,檢察官、警察機關、或直轄巿、縣(巿)主管機關,得以言詞、電信傳真或其他科技設備傳送之方式聲請,並得於夜間或休息日為之。
前項聲請得不記載聲請人或被害人之住居所,僅記載其送達處所。法院為定管轄權,得調查被害人之住居所。
如聲請人或被害人要求保密被害人之住居所,法院應以秘密方式訊問,將該筆錄及相關資料密封,並禁止閱覽。 第十二條 保護令事件之審理不公開。
法院得依職權調查證據,必要時得隔別訊問。
法院於審理終結前,得聽取直轄巿、縣(巿)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之意見。
保護令事件不得進行調解或和解。
法院不得以當事人間有其他案件偵查或訴訟繫屬為由,延緩核發保護令。 第十三條 法院受理通常保護令之聲請後,除有不合法之情形逕以裁定駁回者外,應即行審理程序。
法院於審理終結後,認有家庭暴力之事實且有必要者,應依聲請或依職權核發包括下列一款或數款之通常保護令︰
一、禁止相對人對於被害人或其特定家庭成員實施家庭暴力。
二、禁止相對人直接或間接對於被害人為騷擾、通話、通信或其他非必要之聯絡行為。
三、命相對人遷出被害人之住居所,必要時並得禁止相對人就該不動產為處分行為或為其他假處分。
四、命相對人遠離下列場所特定距離︰被害人之住居所、學校、工作場所或其他被害人或其特定家庭成員經常出入之特定場所。
五、定汽、機車及其他個人生活上、職業上或教育上必需品之使用權,必要時並得命交付之。
六、定暫時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由當事人之一方或雙方共同任之、行使或負擔之內容及方法,必要時並得命交付子女。
七、定相對人對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之方式,必要時並得禁止會面交往。
八、命相對人給付被害人住居所之租金或被害人及其未成年子女之扶養費。
九、命相對人交付被害人或特定家庭成員之醫療、輔導、庇護所或財物損害等費用。
十、命相對人完成加害人處遇計畫︰戒癮治療、精神治療、心理輔導或其他治療、輔導。
十一、命相對人負擔相當之律師費。
十二、命其他保護被害人及其特定家庭成員之必要命令。 第十四條 通常保護令之有效期間為一年以下,自核發時起生效。
通常保護令失效前,當事人及被害人得聲請法院撤銷、變更或延長之。延長之期間為一年以下,並以一次為限。
通常保護令所定之命令,於期間屆滿前經法院另為裁判確定者,該命令失其效力。 第十五條 院為保護被害人,得不經審理程序或於審理終結前,依聲請核發暫時保護令。
法院核發暫時保護令時,得依聲請或依職權核發第十三條第二項第一款至第六款及第十二款之命令。
法院於受理第十一條第一項但書之暫時保護令聲請後,依警察人員到庭或電話陳述家庭暴力之事實,有正當理由足認被害人有受家庭暴力之急迫危險者,除有正當事由外,應於四小時內以書面核發暫時保護令,並得以電信傳真或其他科技設備傳送暫時保護令予警察機關。
聲請人於聲請通常保護令前聲請暫時保護令,其經法院准許核發者,視為已有通常保護令之聲請。
暫時保護令自核發時起生效,於法院審理終結核發通常保護令或駁回聲請時失其效力。
暫時保護令失效前,法院得依當事人及被害人之聲請或依職權撤銷或變更之。 第十六條 命相對人遷出被害人住居所或遠離被害人之保護令,不因被害人同意相對人不遷出或不遠離而失其效力。 第十七條 保護令除第十五條第三項情形外,應於核發後二十四小時內發送當事人、被害人、警察機關及直轄巿、縣(巿)主管機關。
直轄巿、縣(巿)主管機關應登錄各法院所核發之保護令,並隨時供法院、警察機關及其他政府機關查閱。 第十八條 法院應提供被害人或證人安全出庭之環境與措施。 第十九條 關於保護令之裁定,除有特別規定者外,得為抗告。
保護令之程序,除本章別有規定外,準用非訟事件法有關規定。非訟事件法未規定者,準用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 第二十條 保護令之執行,由警察機關為之。但關於金錢給付之保護令,得為執行名義,向法院聲請強制執行。
警察機關應依保護令,保護被害人至被害人或相對人之住居所,確保其安全占有住居所、汽、機車或其他個人生活上、職業上或教育上必需品。
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對於警察機關執行保護令之內容有異議時,得於保護令失效前,向原核發保護令之法院聲明異議。
關於聲明異議之程序,準用強制執行法之規定。 第二十一條 外國法院關於家庭暴力之保護令,經聲請中華民國法院裁定承認後,得執行之。
當事人聲請法院承認之外國法院關於家庭暴力之保護令,有民事訴訟法第四百零二條第一款至第三款所列情形之一者,法院應駁回其聲請。
外國法院關於家庭暴力之保護令,其核發地國對於中華民國法院之保護令不予承認者,法院得駁回其聲請。 第三章 刑事程序 第二十二條 警察人員發現家庭暴力罪或違反保護令罪之現行犯時,應逕行逮捕之,並依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二條規定處理。
雖非現行犯,但警察人員認其犯家庭暴力罪嫌疑重大,且有繼續侵害家庭成員生命、身體或自由之危險,而符合刑事訴訟法所定之逕行拘提要件者,應逕行拘提之。並即報請檢察官簽發拘票。如檢察官不簽發拘票時,應即將被拘提人釋放。 第二十三條 家庭暴力罪或違反保護令罪之被告經檢察官或法院訊問後,認無羈押之必要,而逕命具保、責付、限制住居或釋放者,得附下列一款或數款條件命被告遵守︰
一、禁止實施家庭暴力行為。
二、命遷出被害人之住居所。
三、禁止對被害人為直接或間接之騷擾、接觸、通話或其他聯絡行為。
四、其他保護被害人安全之事項。
檢察官或法院得依當事人之聲請或依職權撤銷或變更依前項規定所附之條件。 第二十四條 被告違反檢察官或法院依前條第一項規定所附之條件者,檢察官或法院得命撤銷原處分,另為適當之處分;如有繳納保證金者,並得沒入其保證金。
前項情形,偵查中檢察官得聲請法院羈押之;審判中法院得命羈押之。 第二十五條 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第一項之規定,於羈押中之被告,經法院裁定停止羈押者,準用之。
停止羈押中之被告違反法院依前項規定所附之釋放條件者,法院於認有羈押必要時,得命再執行羈押。 第二十六條 檢察官或法院為第二十三條第一項及前條第一項之附條件處分或裁定時,應以書面為之,並送達於被告及被害人。 第二十七條 警察人員發現被告違反檢察官或法院依第二十三條第一項、第二十五條第一項規定所附之條件者,應即報告檢察官或法院。
第二十二條之規定於本條情形準用之。 第二十八條 家庭暴力罪及違反保護令罪之告訴人得委任代理人到場。但檢察官或法院認為必要時,得命本人到場。
對智障被害人或十六歲以下被害人之訊問或詰問,得依聲請或依職權在法庭外為之,或採取適當隔離措施。被害人於本項情形所為之陳述,得為證據。 第二十九條 對於家庭暴力罪或違反保護令罪案件所為之起訴書、不起訴處分書、裁定書或判決書,應送達於被害人。 第三十條 犯家庭暴力罪或違反保護令罪而受緩刑之宣告者,在緩刑期內應付保護管束。
法院為前項緩刑宣告時,得命被告於緩刑付保護管束期間內,遵守下列一款或數款事項︰
一、禁止實施家庭暴力行為。
二、命遷出被害人之住居所。
三、禁止對被害人為直接或間接之騷擾、接觸、通話或其他聯絡行為。
四、命接受加害人處遇計畫:戒癮治療、精神治療、心理輔導或其他治療、輔導。
五、其他保護被害人或其特定家庭成員安全或更生保護之事項。
法院為第一項之緩刑宣告時,應即通知被害人及其住居所所在地之警察機關。
受保護管束人違反第二項保護管束事項情節重大者,撤銷其緩刑之宣告。 第三十一條 前條之規定,於受刑人經假釋出獄付保護管束者,準用之。 第三十二條 檢察官或法院依第二十三條第一項、第二十五條第一項、第三十條第二項或前條規定所附之條件,得指揮司法警察執行之。 第三十三條 有關政府機關應訂定並執行家庭暴力罪或違反保護令罪受刑人之處遇計畫。
前項計畫之訂定及執行之相關人員應接受家庭暴力防治教育及訓練。 第三十四條 監獄長官應將家庭暴力罪或違反保護令罪受刑人預定出獄之日期或脫逃之事實通知被害人。但被害人之所在不明者,不在此限。 第四章 父母子女與和解調解程序 第三十五條 法院依法為未成年子女酌定或改定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之人時,對已發生家庭暴力者,推定由加害人行使或負擔權利義務不利於該子女。 第三十六條 法院依法為未成年子女酌定或改定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之人或會面交往之裁判後,發生家庭暴力者,法院得依被害人、未成年子女、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請求為子女之最佳利益改定之。 第三十七條 法院依法准許家庭暴力加害人會面交往其未成年子女時,應審酌子女及被害人之安全,並得為下列一款或數款命令︰
一、命於特定安全場所交付子女。
二、命由第三人或機關團體監督會面交往,並得定會面交往時應遵守之事項。
三、以加害人完成加害人處遇計畫或其他特定輔導為會面交往條件。
四、命加害人負擔監督會面交往費用。
五、禁止過夜會面交往。
六、命加害人出具準時、安全交還子女之保證金。
七、其他保護子女、被害人或其他家庭成員安全之條件。
法院如認有違背前項命令之情形,或准許會面交往無法確保被害人或其子女之安全者,得依聲請或依職權禁止之。如違背前項第六款命令,並得沒入保證金。
法院於必要時,得命有關機關或有關人員保密被害人或子女住居所。 第三十八條 直轄巿及縣(巿)政府應設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處所或委託辦理。
前項會面交往處所應有受過家庭暴力安全及防制訓練之人員,其設置辦法及監督會面交往與交付子女之程序由各直轄巿及縣(巿)主管機關另訂之。 第三十九條 法院於訴訟或調解程序中如認為有家庭暴力之情事時,不得進行和解或調解,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行和解或調解之人曾受家庭暴力防治之訓練並以確保被害人安全之方式進行和解或調解。
二、准許被害人選定輔助人參與和解或調解。
三、其他行和解或調解之人認為能使被害人免受加害人脅迫之程序。 第五章 預防與治療 第四十條 警察人員處理家庭暴力案件,必要時應採取下列方法保護被害人及防止家庭暴力之發生︰
一、於法院核發第十五條第三項之暫時保護令前,在被害人住居所守護或採取其他保護被害人及其家庭成員之必要安全措施。
二、保護被害人及其子女至庇護所或醫療處所。
三、保護被害人至被害人或相對人之住居所,確保其安全占有保護令所定個人生活上、職業上或教育上之必需品。
四、告知被害人其得行使之權利、救濟途徑及服務措施。
警察人員處理家庭暴力案件,應製作書面紀錄,其格式由中央警政主管機關訂之。 第四十一條 醫事人員、社工人員、臨床心理人員、教育人員、保育人員、警察人員及其他執行家庭暴力防治人員,在執行職務時知有家庭暴力之犯罪嫌疑者,應通報當地主管機關。
前項通報人之身分資料應予保密。
主管機關接獲通報後,必要時得自行或委託其他機關或防治家庭暴力有關機構、團體進行訪視、調查。
主管機關或受其委託之機關、機構或團體進行訪視、調查時,得請求警察、醫療、學校或其他相關機關或機構協助,被請求之機關或機構應予配合。 第四十二條 醫院、診所對於家庭暴力之被害人,不得無故拒絕診療及開立驗傷診斷書。 第四十三條 衛生主管機關應擬訂及推廣有關家庭暴力防治之衛生教育宣導計畫。 第四十四條 直轄巿及縣(巿)政府應製作家庭暴力被害人權益、救濟及服務之書面資料,以供被害人取閱,並提供執業醫師、醫療機構及警察機關使用。
醫師在執行業務時,知悉其病人為家庭暴力被害人時,應將前項資料交付病人。
第一項資料不得記明庇護所之住址。 第四十五條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應訂定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規範,其內容包括下列各款︰
一、處遇計畫之評估標準。
二、司法機關、家庭暴力被害人保護計畫之執行機關(構)、加害人處遇計畫之執行機關(構)間之連繫及評估制度。
三、執行機關(構)之資格。 第四十六條 加害人處遇計畫之執行機關(構)得為下列事項︰
一、將加害人接受處遇情事告知被害人及其辯護人。
二、調查加害人在其他機構之處遇資料。
三、將加害人之資料告知司法機關、監獄監務委員會、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及其他有關機構。
加害人處遇計畫之執行機關(構)應將加害人之恐嚇、施暴、不遵守計畫等行為告知相關機關。 第四十七條 直轄巿、縣(巿)政府應提供醫療機構及戶政機關家庭暴力防治之相關資料,俾醫療機構及戶政機關將該相關資料提供新生兒之父母、住院未成年人之父母、辦理結婚登記之新婚夫妻及辦理出生登記之人。
前項資料內容應包括家庭暴力對於子女及家庭之影響及家庭暴力之防治服務。 第四十八條 社會行政主管機關應辦理社工人員及保育人員防治家庭暴力之在職教育。
警政主管機關應辦理警察人員防治家庭暴力之在職教育。
司法院及法務部應辦理相關司法人員防治家庭暴力之在職教育。
衛生主管機關應辦理或督促相關醫療團體辦理醫護人員防治家庭暴力之在職教育。
教育主管機關應辦理學校之輔導人員、行政人員、教師及學生防治家庭暴力之在職教育及學校教育。 第四十九條 各級中小學每學年應有家庭暴力防治課程。 第六章 罰 則 第五十條 違反法院依第十三條、第十五條所為之下列裁定者,為本法所稱之違反保護令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十萬元以下罰金︰
一、禁止實施家庭暴力行為。
二、禁止直接或間接騷擾、接觸、通話或其他連絡行為。
三、命遷出住居所。
四、遠離住居所、工作場所、學校或其他特定場所。
五、命完成加害人處遇計畫:戒癮治療、精神治療、心理輔導或其他治療、輔導。 第五十一條 反第四十一條第一項規定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但醫事人員為避免被害人身體緊急危難而違反者,不罰。
違反第四十二條規定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之罰鍰。 第七章 附 則 第五十二條 警察機關執行保護令及處理家庭暴力案件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五十三條 本法施行細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五十四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第二章至第四章、第五章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第六章自公布後一年施行。
- Jul 04 Sun 2010 05:53
犯罪預防寶典-家庭暴力之預防及刑責與緊急通報程序1**本文摘錄自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
非傳統類型犯罪之預防 | ![]() |
第五章 家庭暴力預防
|
- Jul 04 Sun 2010 05:41
犯罪預防寶典-[性侵害的刑責及預防**本文摘錄自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
|
- Jul 04 Sun 2010 05:31
犯罪預防寶典-瘖啞人犯罪之預防與刑責**本文摘錄自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網站
![]() |
第七篇 非傳統類型犯罪之預防 | ![]() |
第二章 瘖啞人犯罪預防
本節所要討論的「殘障者」是除了瘖啞者(聽覺及語言障礙)以外之殘障者,這其中包括了視覺障礙、肢體障礙及心 智障礙等身體、心智上有缺陷的人。由於殘障者身體或心智上之缺陷,導致其心理之不平衡,且於日常生活中與他人不易溝通,在社會結構及環境急劇變化下,殘障者之障礙因素乃成為一種壓力,當殘障者無法適當排除解決壓力時,往往易導致產生偏差行為或犯罪。
根據各種研究歸納顯示,導致殘障者犯罪之因素,可分由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來分析:
【瘖啞人犯罪之防制輔導措施】
【參考文獻】
|
- Jul 04 Sun 2010 05:27
犯罪預防寶典-非傳統類型犯罪預防與刑責**本文摘錄自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網站
非傳統類型犯罪之預防 | ![]() |
第一章 殘障者犯罪預防
|
- Jul 04 Sun 2010 05:18
犯罪預防寶典-【毒品案件之預防及刑責6】**本文摘錄自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網站
單位 | 地址 | 電話 |
全國各地區「生命線協談中心」 全國各地區「張老師」青少年輔導中心 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第二科 |
||
榮民總醫院 | 台北市石牌路二段201號![]() |
02-2875-7524 |
台北市立療養院 | 台北市松德路309號![]() |
02-2728-5791 |
台灣省立草屯療養院 | 南投縣草屯鎮玉屏路161號![]() |
049-323891 |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 | 高雄市苓雅區福成街2號![]() |
07-781-8128 |
馬偕紀念醫院 | 台北市中山北路2段92號![]() |
02-2571-8427 |
台北少年輔導委員會 | 台北市寧夏路87號![]() |
02-2553-0877 |
財團法人基督教晨曦會 | 永和市保福路2段23巷37號5樓 | 02-2927-0010 |
財團法人台灣基督教花蓮主愛之家 | 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1號![]() |
03-826-0360 |
高雄市基督教戒癮協會 | 高雄市新興區信守街145號![]() |
07-224-0852 |
戒癮協進會 | 台南市安平區建平17街33號4樓![]() |
06-297-7071 297-7172 |
屏東輔導所 | 屏東縣長治鄉進興村下寮巷58號![]() |
08-762-5371~3 |
台南更生晨曦輔導所 | 台南市大同路二段330巷161號![]() |
06-288-0026 |
【全國相關戒癮醫療處所連絡址及電話】
小午(民82),毒品族群的術語。關愛月刊,第十六期。
林圳義(民81),安非他命防制之研究。法務研究選輯,法務部印行。
林家興(民80),藥物濫用與心理輔導,諮商與輔導,第六十二期。
林漢堂(民81),濫用藥物問題之探討,警學叢刊,第二十三卷第二期。
林銘塗、萬維堯(民67),濫用藥物與毒品犯犯罪問題。
法務部(民71),毒品犯濫用藥物問題之研究。
法務部(民83),當前反毒策略與措施報告。
高金桂(民73),毒品犯濫用藥物與犯罪之研究。台北:文景出版社。
陳忠義(民70),毒品犯藥物濫用的行為習慣。時報雜誌,第104期,第33頁。
陳賢財(81),毒品犯慣用暗語之探討,法務通訊-獄政管理專刊第六十六期。
黃徵男(民79),毒品犯之矯正。獄政管理專刊論文集(二),第476-477頁,法務部印行。
張伯宏(民83),毒品犯之相關問題與對策。文載於楊士隆、林健陽主編,犯罪矯治問題與對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學鶚、蔡德輝、楊士隆、任全鈞(民85),防制毒品犯吸毒工作方法之研究。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
蘇東平(民69),台灣毒品犯之藥物濫用。臨床醫學第五卷第四期,第299至305頁;第六卷第五期,第412至420頁。
- Jul 04 Sun 2010 05:16
犯罪預防寶典-【毒品案件之預防及刑責5】**本文摘錄自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網站
- Jul 04 Sun 2010 05:15
犯罪預防寶典-【毒品案件之預防及刑責4】**本文摘錄自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網站
-
保安處分執行法:
依刑法第八十八條規定:「犯吸食鴉片或施打嗎啡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之罪,得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前項處分於刑之執行前為之,其期間為六個月以下。依禁戒處分之執行,法院認為無執行刑之必要者,得免其刑之執行」。禁戒乃屬保安處分之一種,其乃禁止其行為並戒除其不良嗜好,是以有不良嗜好或惡癖存在為要件。毒品屬於麻醉質料,久用易成癮,所以對於已形成習癖者,有予戒絕之必要。而依八十四年新修訂保安處分執行法第四條之規定,法院對於應付監護、禁戒、強制治療之人,認為有緊急必要時,得於判決前先以裁定宣告保安處分。檢察官對於應付監護、禁戒、強制治療之人,於偵查中認為有先付保安處分之必要者,亦得聲請法院裁定之。另依第二條規定,禁戒處分之處所由法務部或由法務部委託地方行政最高機關設置。保安處分之實施,受法務部之指揮、監督。依第四十九條規定,執行禁戒處分處所應設置醫師及適當之治療設備。可知禁戒處分處所是保安處分執行機構,兼負有醫療任務。目前對毒品成癮者之禁戒處分主要由毒品勒戒所為之。
-
少年事件處理法
依少年事件處理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少年法庭審理保護事件對毒品犯得諭知訓誡,並得予以假日生活輔導、交付保護管束、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外,少年染有毒品或吸用麻醉、迷幻物品成癮者,得令入相當處所實施禁戒。
由上述可知,目前我國對於施打或吸食毒品、麻醉藥劑者之處罰以刑罰制裁為主,有癮者須先施以禁戒或勒戒之保安處分治療。
【毒品案件之原因分析】
毒品犯染上毒癮、藥癮之因素相當複雜、惟綜合相關文獻,可歸納為下列幾點:(高金桂,民73;法務部,民83;張學鶚等,民85)
- 好奇心的趨使
毒品犯初次嚐試毒品,大多由於好奇心之趨使,其後由於使用數量及次數逐漸增加終於產生生理或心理依賴,染上毒癮。好奇心之趨使,在許多研究中均認為其為首要因素。 - 個人人格因素
一般精神醫學家認為,藥物成癮者通常具有某些人格特徵,其中包括:- 無能感。
- 不成熟。
- 被動。
- 依賴性強。
- 即時享樂性。
- 對環境之困擾缺乏毅力。
- 責任感弱。
- 以退化的方式來補償其無能感。
- 具有強烈情緒緊張及不平衡之經驗。
毒品犯如在心理上有較多的困擾或痛苦,缺乏自信心,且挫折容忍力低者,常較易有藥物成癮之情形產生。
- 同輩團體的影響
同輩團體對藥物濫用與藥物成癮之影響力極大:在現代社會中,毒品犯同輩團體是最具影響力之參照團體,此種現象隨社會之進步日益明顯,且其影響力也較年長團體之影響力為大,毒品犯極需要同輩團體的認同並獲得接納,當團體使用藥物時,新進成員也被迫如此做,這不僅是為了獲得接納,同時也是獲得成員資格的必要條件。藥物濫用次文化團體為了避免其非法使用藥物之行為洩露,也會主動迫使其成員共同用藥,未共同參與者會引起敵意與緊張。毒品犯需要獲得同輩團體的接納,當其面對藥物次文化團體時,為了獲得接納,常被迫使用藥物。 - 藥物本身之特性
許多藥物能造成強弱不一的生理依賴,例如嗎啡之成癮性極強,使用者很快會產生耐藥力,慢性使用者會形成明顯的生理依賴及心理依賴。當藥物供應不足時,會產生明顯的戒斷症狀,在身體方面,呈現神經緊張時之症狀、胃痛、噁心、嘔吐、下痢、虛脫等現象:心理方面,則呈現精神上之極度不安、苦悶、感情激動、誇大訴苦、哀怨等反應。海洛因之藥物效果及中毒症狀與嗎啡相同,且比嗎啡約強六倍,使用時比嗎啡更快形成藥癮。而安非他命之戒斷症狀較嗎啡藥物為弱,包括嗜睡、口渴、抑鬱、顫抖、體力及精伸衰弱、胃腸病,有時會出現反社會性之暴力行為。由於用藥者會逐漸形成耐藥力,使得許多意志薄志弱者無法自拔。 - 家庭因素
家庭親子關係良好、凝聚力強,強調傳統社會與宗教價值者,其子女較不易發生藥物濫用行為,反之,如家庭情緒氣氛不好、父母對子女缺乏關愛、父母對子女管教或濫施嚴厲處罰、父母本身即沈溺於酒類或藥物者,其子女較易發生藥物濫用行為,因此,毒品犯之家庭顯示較缺乏凝聚力。 - 社會環境因素
有些毒品犯之所以使用藥物是反映他們對成人社會價值之拒絕態度,他們認為當前社會日趨非人性化、殘酷、缺乏對個人之關心。冷漠的社會也應負一部分責任,一些處於不利狀況的毒品犯,面對無希望的未來,面對社會與經濟之混亂及種族分岐,面對無法治癒的病痛,與家庭及社會環境的隔閡,可能放棄自我認同感的追求,湮沒於麻醉迷幻藥中尋求逃避。個人在面臨內在心理上的衝突時,如個人之需要無法滿足、理想與現實之衝突、或成就與抱負水準之不相稱、或人際關係的失敗等等,易使原本在人格上已有缺陷之人對社會產生不滿,而藉藥物逃避現實。
【藥物成癮之歷程及特性】
- 成癮之歷程
毒品犯吸食毒品、藥物而成癮,程序上是漸進的,約可分為下列幾個階段:- 開始階段:毒品犯在好奇心之驅使、逃避現實或為解除病苦與挫折,開始嚐試吸食或施打藥物。
- 繼續階段:毒品犯週期性或間歇性的繼續使用藥物,惟尚未達成癮之階段。
- 沈迷階段:毒品犯已重覆使用藥物而成為習慣性,而有部份之心理依賴性產生。
- 成癮階段:在重覆使用藥物後,產生生理及心理之依賴及耐藥性情形,而有繼續使用之衝動。
- 戒斷階段:此階段乃藥物成癮者最嚴重一階段,身體上已產生藥物依賴,此時藥物已改變行為人之生理狀態,倘不繼續用藥,將會產生戒斷症狀,危及生命安全。
- 成癮特性
所謂藥物成癮,是由重複使用某種藥物而產生的間歇性或慢性中毒現象,包括耐藥力、心理依賴、生理依賴及繼續使用藥物的強烈衝動。可知成癮者之特性包括耐藥力、心理依賴、生理依賴、習慣性等特性,茲分述如下:- 耐藥力:對於某些藥物,慢性使用者發現他必須經常不斷地增加使用劑量,才能產生初次使用時之同等效果,即謂耐藥力,表示身體適應外來藥物的能力。
- 生理依賴:係指由於重複使用藥物,成癮者必須繼續不斷使用該藥物,才能使身體維持正常功能,而當成癮藥物被剝奪後,成癮者即產生「戒斷症斷」,有噁心、嘔吐、腹瀉、流鼻水、發抖等戒斷症候群產生,甚至有生命危險。如再度使用藥物時,戒斷症狀即消失。
- 心理依賴:在大多數的藥物濫用中,特別是藥物成癮者,都會對藥物產生心理的依賴,不只喜歡從藥物所得到的感覺,而確實感到需要藥物的效果,需要再去嚐試,此種需要可能是輕度的,也可能是強度的或強迫性的。藥物可使濫用者或成癮者逃避現實,焦慮及挫折,有了藥物,使他覺得一切皆美好。即使一個成癮者已戒除了生理依賴,在心理依賴未除的情形下,會使他再度成為該藥物的成癮者。也就是說心理依賴可以獨立發展,不管該藥物是否已經造成生理依賴或耐藥力。
- 習慣性:指因長期使用藥物,而成為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習慣,且其有繼續使用該藥物的強烈需要,有如生活中的必需品,如有缺乏時,將影響其情緒的安定性。
【毒品案件之現況分析】
吸毒成癮最需戒治者,乃在於其解毒後難熬的「心癮」。這種「心癮」的潛汱期間,往往由五年至十年,甚至達一生之久,極難戒除,此即吸毒者再犯率奇高的原因,亦為醫療專家及吸毒者的共識。又鑑於監獄收容的煙毒犯已占全部受刑人的百分之五十五,為確實發揮戒毒的功能,原有在監所監禁吸毒犯的做法,必需改弦更張。為使毒品使用者達到戒治目的,特制定「戒治處分執行條例」(中華民國八十七年五月一日立法院制定全文三十三條。中華民國八十七年五月二十日總統公布施行)
- 受戒治人收容處所及收容方式
受戒治人應收容於戒治所,執行戒治處分。戒治所附設於監獄或少年輔育院者,應與其他受刑人或學生分別收容。 - 受戒治人申訴程序
受戒治人不服戒治所之處分時,得經由戒治所所長向法務部申訴,或逕向視察人員申訴。 - 戒治處分執行之階段
戒治處分之執行,期間至少三月,分左列三階段依序行之:- 調適期
調適期處遇重點在培養受戒治人之體力及毅力,增進其戒毒信心。 - 心理輔導期
心理輔導期處遇重點在激發受戒治人之戒毒動機及更生意志,協助其戒除對毒品之心理依賴。 - 社會適應期
社會適應期處遇重點在重建受戒治人之人際關係及解決問題能力,協助其復歸社會。受戒治人在社會適應期之處遇,如於所外行之有益於復歸社會,報經法務部核准後,得於所外行之。
- 調適期
- 各階段處遇成效之評估
戒治所對受戒治人各階段之處遇成效應予評估,作為停止戒治之依據。 - 戒治處分之優先執行
戒治處分應優先於徒刑、拘役、感訓處分、管訓處分及中途學校之特殊教育執行之。 - 戒治之成效合格者得辦理出所
受戒治人接受戒治處遇屆滿三月後,其成效經評定為合格者,戒治所得隨時檢具事證,報由檢察官聲請法院或由少年法院(庭)裁定停止戒治後,辦理出所。 - 戒治之成效不合格者得延長戒治
戒治屆滿九月後,其成效經評定為不合格者,戒治所得檢具事證,報由檢察官聲請法院或由少年法院(庭)裁定延長一年。
觀察、勒戒處分之執行,依觀察勒戒處分執行條例之規定,該條例未規定者,適用保安處分執行法之相關規定。
- 觀察、勒戒處分之程序
檢察官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二十條第一項規定命送勒戒處所執行觀察、勒戒處分者,應先向法院聲請裁定,法院應於受理聲請後二十四小時內為之。聲請裁定期間,法院得依檢察官之聲請將被聲請人留置於勒戒處所。 - 少年觀察、勒戒處分之程序
少年法院(庭)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二十條第一項之少年,於付觀察、勒戒之裁定前,得先行收容於勒戒處所;該裁定應於收容後二十四小時內為之。收容期間,得折抵執行觀察、勒戒處分期間。少年法院(庭)為不付觀察、勒戒之裁定或逾期不為裁定者,收容之少年應即釋放。 - 觀察、勒戒處所
受觀察、勒戒人應收容於勒戒處所,執行觀察、勒戒處分。但對於少年得由少年法院(庭)另行指定適當處所執行。
- Jul 04 Sun 2010 05:13
犯罪預防寶典-【毒品案件之預防及刑責3】**本文摘錄自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網站
- 管制藥品管理條例:
政府為加強藥物之管制,乃於民國八十八年六月二日公布管制藥品管理條例,依該法規定,藥物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衛生署;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 所謂管制藥品,係指下列藥品:
- 成癮性麻醉藥品。
- 影響精神藥品。
- 其他認為有加強管理必要之藥品。
- 前項管制藥品限供醫藥及科學上之需用,依其習慣性、依賴性、濫用性及社會危害性之程度,分四級管理。其範圍及種類,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設置管制藥品審議委員會審議後,報請行政院核定公告之。
- 依該條例第五條、第六條規定,管制藥品之使用,除醫師、牙醫師、獸醫師、獸醫佐或醫藥教育研究試驗人員外,不得為之。醫師、牙醫師、獸醫師及獸醫佐非為正當醫療之目的,不得使用管制藥品。醫藥教育研究試驗人員非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之正當教育研究試驗,不得使用管制藥品。
- 違反本條例管制藥品之用途之規定者,依第三十七條至第四十條之罰則處罰。
- 檢附管制藥品管理條例:(中華民國八十八年五月十一日全文修正。八十八年六月二日公布)
|
(適用範圍) 管制藥品之管理,依本條例之規定;本條例未規定者,依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
第二條 |
(主管機關) |
第三條 | (管制藥品之定義) 本條例所稱管制藥品,係指下列藥品: 一、成癮性麻醉藥品。 二、影響精神藥品。 三、其他認為有加強管理必要之藥品。 前項管制藥品限供醫藥及科學上之需用,依其習慣性、依賴性、濫用性及社會危害性之程度,分四級管理。其範圍及種類,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設置管制藥品審議委員會審議後,報請行政院核定公告之。 |
第四條 | (管制藥品管理局及分局之設置) 管制藥品,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專設管制藥品管理局管理之,其組織以法律定之。管制藥品管理局必要時得設立分局。 為辦理第一級、第二級管制藥品之輸入、輸出、製造及販賣,管制藥品管理局應設立製藥工廠為之。 |
第五條 | (使用管制藥品之人員) 管制藥品之使用,除醫師、牙醫師、獸醫師、獸醫佐或醫藥教育研究試驗人員外,不得為之。 獸醫佐使用管制藥品,以符合獸醫師法第十六條第二項規定者為限。 |
第六條 | (使用管制藥品之情形) 醫師、牙醫師、獸醫師及獸醫佐非為正當醫療之目的,不得使用管制藥品。 醫藥教育研究試驗人員非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之正當教育研究試驗,不得使用管制藥品。 |
第七條 | (使用第一至三級管制藥品或開立專用處方箋) 醫師、牙醫師、獸醫師或獸醫佐非領有管制藥品管理局核發使用執照,不得使用第一級至第三級管制藥品或開立管制藥品專用處方箋。 前項使用執照之核發及管理,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
第八條 | (管制藥品之使用、管制及專用處方箋之訂定) 醫師、牙醫師使用第一級至第三級管制藥品,應開立管制藥品專用處方箋。 獸醫師、獸醫佐使用管制藥品,其診療紀錄應記載飼主之姓名、住址、動物種類名稱、體重、診療日期、發病情形、診斷結果、治療情形,管制藥品品名、藥量及用法。 第一項管制藥品之範圍及其專用處方箋之格式、內容,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訂定公告。 |
第九條 | (調劑管制藥品之人員) 管制藥品之調劑,除醫師、牙醫師、藥師或藥劑生外,不得為之。 藥劑生得調劑之管制藥品,不含麻醉藥品。 醫師、牙醫師調劑管制藥品,依藥事法第一百零二條之規定。 |
第十條 | (領藥之方式及限制) 醫師、牙醫師、藥師或藥劑生調劑第一級至第三級管制藥品,非依醫師、牙醫師開立之管制藥品專用處方箋,不得為之。 前項管制藥品,應由領受人憑身分證明簽名領受。 第一級、第二級管制藥品專用處方箋,以調劑一次為限。 |
第十一條 | (供應管制藥品之登錄) 供應含管制藥品成分屬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者,應將領受人之姓名、住址、所購品量、供應日期,詳實登錄簿冊。但醫療機構已登載於病歷者,不在此限。 |
第十二條 | (管制藥品成癮治療業務之核准) 醫療機構未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不得使用第一級、第二級管制藥品,從事管制藥品成癮(以下簡稱藥癮)治療業務。 |
第十三條 | (使用司法機關沒收之毒品) 為醫藥及科學研究之目的,管制藥品管理局得使用經司法機關沒收之毒品。 |
第十四條 | (管制藥品管理人之設置) 醫療機構、藥局、醫藥教育研究試驗機構、獸醫診療機構、畜牧獸醫機構、西藥製造業、動物用藥品製造業、西藥販賣業、動物用藥品販賣業使用或經營管制藥品,應置管制藥品管理人管理之。 管制藥品管理人之資格,除醫療機構、藥局應指定醫師、牙醫師或藥師擔任外,其餘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醫療機構、藥局購用之管制藥品不含麻醉藥品者,得指定藥劑生擔任管制藥品管理人。 |
第十五條 | (管制藥品管理人之限制)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充任管制藥品管理人;已充任者,解任之: 一、違反管制藥品相關法律,受刑之宣告,經執行完畢未滿三年者。 二、心神喪失、精神耗弱或藥癮者。 |
第十六條 | (管制藥品經營及登記) 管制藥品之輸入、輸出、製造、販賣、購買,應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第四條第二項所定之製藥工廠得辦理第一級、第二級管制藥品之輸入、輸出、製造、販賣。 二、西藥製造業或動物用藥品製造業得辦理管制藥品原料藥之購買、輸入及第三級、第四級管制藥品之輸出、製造、 販賣。 三、西藥販賣業或動物用藥品販賣業得辦理第三級、第四級管制藥品之輸入、輸出、販賣。 四、醫療機構、藥局、獸醫診療機構、畜牧獸醫機構、醫藥教育研究試驗機構得購買管制藥品。 前項機構或業者,應向管制藥品管理局申請核准登記,發給管制藥品登記證。 前項登記事項變更時,應自事實發生之日起十五日內,向管制藥品管理局辦理變更登記。 管制藥品登記證不得借予、轉讓他人。 |
第十七條 | (需要數量之核定) 第一級、第二級管制藥品之需要數量,每年由管制藥品管理局預為估計,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
第十八條 | (收支情形及現存品量之陳報及公告) 管制藥品管理局應按月將第一級、第二級管制藥品之收支情形及現存品量,陳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並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每年公告一次。 |
第十九條 | (第一、二級管制藥品之輸入、輸出) 第四條第二項所定之製藥工廠輸入、輸出第一級、第二級管制藥品,應向管制藥品管理局申請核發憑照。 前項輸入、輸出口岸,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核定之。 |
第二十條 | (第三、四級管制藥品之輸出入及製造) 第三級、第四級管制藥品之輸入、輸出及製造,除依藥事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取得許可證外,應逐批向管制藥品管理局申請核發同意書。但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另有規定者,不在此限。 |
第二十一條 | (販賣之登錄及簽名單據之保存) 管制藥品之販賣,應將購買人及其機構、團體之名稱、負責人姓名、管制藥品登記證字號、所購品量及販賣日期,詳實登錄簿冊,連同購買人簽名之單據保存之。 |
第二十二條 | (第一、二級管制藥品之限量核配) 第一級、第二級管制藥品之申購,管制藥品管理局得限量核配;其限量辦法,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
第二十三條 | (國內運輸之核准) 在國內運輸第一級、第二級管制藥品,應向管制藥品管理局申請核發憑照,始得為之。但持有當地衛生主管機關證明,為辦理該藥品銷燬作業而運輸者,不在此限。 |
第二十四條 | (專設櫥櫃儲藏) 管制藥品應置於業務處所保管;其屬第一級至第三級管制藥品者,並應專設櫥櫃,加鎖儲藏。 |
第二十五條 | (標籤) 管制藥品之標籤,應載明警語及足以警惕之圖案或顏色。 |
第二十六條 | (銷燬程序) 領有管制藥品登記證者銷燬管制藥品,應申請當地衛生主管機關核准後,會同該衛生主管機關為之。 領有管制藥品登記證者調劑、使用後之殘餘管制藥品,應由其管制藥品管理人會同有關人員銷燬,並製作紀錄備查。 |
第二十七條 | (減損之申報程序) 管制藥品減損時,管制藥品管理人應立即報請當地衛生主管機關查核,並自減損之日起七日內,將減損藥品品量,檢同當地衛生主管機關證明文件,向管制藥品管理局申報。其全部或一部經查獲時,亦同。 前項管制藥品減損涉及失竊、遺失或刑事案件,應提出向當地警察機關報案之證明文件。 |
第二十八條 | (設簿登記及定期申報之程序) 領有管制藥品登記證者,應於業務處所設置簿冊,詳實登載管制藥品每日之收支、銷燬、減損及結存情形。 前項登載情形,應依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規定之期限及方式,定期向當地衛生主管機關及管制藥品管理局申報。 |
第二十九條 | (證照受撤銷、註銷或停業處分之處理程序) 領有管制藥品登記證者,其開業執照、許可執照、許可證等設立許可文件或管制藥品登記證受撤銷、註銷或停業處分時,應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自受處分之日起十五日內,將管制藥品收支、銷燬、減損及結存情形,分別向當地衛生主管機關及管制藥品管理局申報。 二、簿冊、單據及管制藥品專用處方箋,由原負責人保管。 三、受撤銷、註銷處分者,其結存之管制藥品,應自第一款所定申報之日起六十日內轉讓予其他領有管制藥品登記證者,並再分別報請當地衛生主管機關及管制藥品管理局查核,或報請當地衛生主管機關會同銷燬後,報請管制藥品 管理局查核。 四、受停業處分者,其結存之管制藥品得依前款規定辦理或自行保管。 |
第三十條 | (歇業或停業之處理程序) 領有管制藥品登記證者,其申請歇業或停業時,應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將管制藥品收支、銷燬、減損及結存情形,分別向當地衛生主管機關及管制藥品管理局申報。 二、申請歇業者,應將結存之管制藥品轉讓予其他領有管制藥品登記證者,並報請當地衛生主管機關查核無誤,或報請當地衛生主管機關會同銷燬後,始得辦理歇業登記。 三、申請停業者,其結存之管制藥品得依前款規定辦理或自行保管。 當地衛生主管機關於核准歇業或停業或受理前項第一款之申報後,應儘速轉報管制藥品管理局。 |
第三十一條 | (借貸或轉讓之限制) 第一級、第二級管制藥品不得借貸、轉讓。但依前二條規定轉讓者,不在此限。 |
第三十二條 | (簿冊、單據及處方箋之保存期限) 本條例所規定之簿冊、單據及管制藥品專用處方箋,均應保存五年。 |
第三十三條 | (主管機關之稽核) 衛生主管機關及管制藥品管理局,必要時得派員稽核管制藥品之輸入、輸出、製造、販賣、購買、使用、調劑及管理情形,並得出具單據抽驗其藥品,受檢者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但抽驗數量,以足供檢驗之用者為限。 |
第三十四條 | (宣導與諮詢) 各級政府及有關機關應編列預算,宣導管制藥品濫用之危害及相關法令,並得委請公益團體協助辦理。 各級衛生主管機關或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指定之醫療機構、精神復健機構或相關公益團體,得成立管制藥品防治諮詢單位,接受民眾諮詢。 |
第三十五條 | (藥癮防治諮詢) 各級衛生主管機關及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指定之醫療機構、精神復健機構,得視需要置專人辦理藥癮防治諮詢服務。 |
第三十六條 | (限制處方或使用) 醫師、牙醫師、藥師、藥劑生、獸醫師及獸醫佐違反本條例規定受罰鍰處分者,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得視其情節輕重,自處分之日起,停止其處方、使用或調劑管制藥品六個月至二年。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規定經起訴者,自起訴之日起,暫停其處方、使用或調劑管制藥品;其經無罪判決確定者,得申請恢復之。 |
第三十七條 | (罰則) 違反第五條、第九條規定,或非第四條第二項之製藥工廠輸入、輸出、製造、販賣第一級、第二級管制藥品者,除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處理外,處新臺幣十五萬元以上七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
第三十八條 | (罰則) 違反第二十條或第二十六條第一項規定者,處新臺幣十五萬元以上七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二十六條第一項規定者,其管制藥品管理人亦處以前項之罰鍰。 |
第三十九條 | (罰則) 未依第十六條第二項規定領有管制藥品登記證而輸入、輸出、製造、販賣、購買第三級、第四級管制藥品,或違反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十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二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七條、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二十九條、第三十一條或第三十二條規定,或受檢者違反第三十三條規定或違反中央衛生主管機關依第三十六條所為之處分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受檢者違反第三十三條規定者,並得予以強制檢查。 違反第二十一條、第二十四條、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十一條或第三十二條規定者,其管制藥品管理人亦處以前項之罰鍰。 違反第六條、第八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十條第一項、第三項、第二十七條規定,或違反中央衛生主管機關依第三十六條所為之處分者,其所屬機構或負責人亦處以第一項之罰鍰。 違反第十二條規定者,其行為人亦處以第一項之罰鍰。 違反第六條、第七條或第十二條規定者,除依第一項規定處罰外,其情節重大者,並得由原核發證書、執照機關撤銷其管制藥品登記證、醫師證書、牙醫師證書、獸醫師證書或獸醫佐證書或管制藥品使用執照。 |
第四十條 | (罰則) 未依第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置管制藥品管理人,或未依第十六條第三項規定辦理變更登記,或違反第十條第二項、第十一條、第十六條第四項、第二十三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第二項或第二十八條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第二十八條第二項規定者,其管制藥品管理人亦處以前項之罰鍰。 違反第十條第二項或第二十六條第二項規定者,其所屬機構或負責人亦處以第一項之罰鍰。 |
第四十一條 | (強制執行) 依本條例所處之罰鍰,經限期繳納後,逾期仍未繳納者,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
第四十二條 | (處罰機關) 條例所定之罰鍰,由直轄市或縣(市)衛生主管機關處罰之。但違反第七條、第十六條第二項至第四項、第二十條或第二十三條規定,或違反中央衛生主管機關依第三十六條所為之處分者,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處罰之。 海關查獲違反本條例有關輸入、輸出規定案件,除依海關緝私條例論處外,並通知衛生主管機關處理。 |
第四十三條 | (施行細則) 本條例施行細則,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
第四十四條 | (公布日)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
- Jul 04 Sun 2010 05:12
犯罪預防寶典-【毒品案件之預防及刑責2】**本文摘錄自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網站
【藥物濫用與其他犯罪之關係】
很多人反對合法化藥物之持有與使用,主要係基於藥物濫用與其他類型犯罪間存有強烈的關係。事實上,也有研究指出,藥物濫用者在使用期間常從事竊盜、販毒及詐欺、賭博和拉皮條等犯罪行為。但他們通常不會從事暴力犯罪。英西亞迪(Inciandi, James)對邁阿密地區的356名毒品犯加以研究後,發現他們在12個月期間即犯了118,134的罪行(平均每人332次),其中27,464是屬於重罪者(平均每人77次)。因此,藥物濫用者如此廣泛地參與其他犯罪行為,可能不應再以「無被害犯罪」稱之了。
【毒品案件之法律規定】
我國有關藥物濫用及管制法規,分別規定於各法規中,包括刑法、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管制藥品管理條例、保安處分執行法及少年事件處理法。茲分述如下:
- 刑法:
刑法第二十章所訂之鴉片罪,乃根據海牙禁止鴉片公約,對鴉片、嗎啡、高根、海洛因、及其化合質料等,依其製造、販賣、輸入、運輸、種植、吸食、施打、持有等行為,分別予以論罪科刑。在刑度上,刑法對於製造、販賣、輸入、運輸、種植等刑罰規定,顯較吸食、施打或使用為重。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條之吸用毒品罪,所稱之吸食鴉片之方法,並不以成癮為必要。施打嗎啡者,並不以自己施打為必要,即請人代為施打者亦包括在內,且以施打以外之方法服用嗎啡者,亦以本罪論。使用高根、海洛因或其化合質料者,其使用方法包括吞食、吸食或施打。
刑法對藥物濫用行為之刑罰規定,只有毒品,並未將其他許多化學合成劑(如安非他命等)列入管制範圍,顯然其定罪之範圍採較嚴格的態度。
-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本條例乃屬特別法,加重對毒品罪之刑罰規定、依特別法優於普通法之原則,本條例對毒品罪之刑罰規定,比刑法優先適用。其中規定對販賣、運輸、製造毒品或鴉片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而對其他有關麻煙及抵癮毒品之犯罪行為的刑罰規定亦遠較刑法為重。該條例第十條規定施用毒品罪:
施用第一級毒品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施用第二級毒品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十條(施用毒品者送勒戒處所觀察、勒戒)犯第十條之罪者,檢察官或少年法庭應先將被告或少年送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其期間不得逾一月。
經觀察、勒戒後,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應由檢察官為不起訴之處分或由少年法庭為不付審理之裁定;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者,由檢察官聲請法院或由少年法庭裁定令入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其期間為一年。但自首者,得以保護管束代之。
前項規定為不起訴之處分或不付審理之裁定後,五年內再犯第十條之罪,經觀察、勒戒後,認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或三犯以上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但應由檢察官聲請法院或由少年法庭裁定先令入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
第二項但書情形,違反保護管束應遵守事項情節重大者,得撤銷保護管束,仍施予強制戒治。
該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犯第十條之罪者,於犯罪未發覺前,自動向行政院衛生署指定之醫療機構請求治療,醫療機構免將請求治療者送法院或檢察機關。」此乃政府為禁絕毒品、安定政治與社會,避免毒害之立法。
檢附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如下:(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十月三十日全文修正。八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公布施行)
第一條 (立法目的)
為防制毒品危害,維護國民身心健康,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毒品之分級及品項)
本條例所稱毒品,指具成癮性、濫用性及對社會危害性之麻醉藥品與其製品及影響精神物質與其製品。
毒品依其成癮性、濫用性及對社會危害性分為三級,其品項如左:
一、第一級海洛因、嗎啡、鴉片、古柯鹼及其相類製品。
二、第二級罌粟、古柯、大麻、安非他命、配西汀、潘他唑新及其相類製品。
三、第三級西可巴比妥、異戊巴比妥、納洛芬及其相類製品。
前項毒品之分級及品項,得由行政院公告調整、增減之。
醫藥及科學上需用之麻醉藥品與其製品及影響精神物質與其製品之管理,另以法律定之。第三條 (適用範圍)
本條例有關法院、檢察官、看守所、監獄之規定,於軍事法庭、軍事檢察官、軍事看守所及軍人監獄亦適用之。第四條 (販運製造毒品罪)
製造、運輸、販賣第一級毒品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處無期徒刑者,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製造、運輸、販賣第二級毒品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七百萬元以下罰金。
製造、運輸、販賣第三級毒品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
製造、運輸、販賣專供製造或施用毒品之器具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四項之未遂犯罰之。第五條 (意圖販賣而持有毒品罪)
意圖販賣而持有第一級毒品者,處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七百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販賣而持有第二級毒品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販賣而持有第三級毒品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販賣而持有專供製造或施用毒品之器具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第六條 (強迫或欺瞞使人施用毒品罪)
以強暴、脅迫、欺瞞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人施用第一級毒品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處無期徒 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者,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以前項之方法,使人施用第二級毒品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七百萬元以下罰金。
以第一項之方法,使人施用第三級毒品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第七條 (引誘他人施用毒品罪)
引誘他人施用第一級毒品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引誘他人施用第二級毒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引誘他人施用第三級毒品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七十萬元以下罰金。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第八條 (轉讓毒品罪)
轉讓第一級毒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轉讓第二級毒品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七十萬元以下罰金。
轉讓第三級毒品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前三項之未遂犯罰之。第九條 (加重其刑)
成年人對未成年人犯前三條之罪者,依各該條項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第十條 (施用毒品罪)
施用第一級毒品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施用第二級毒品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第十一條 (持有毒品罪)
持有第一級毒品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五萬元以下罰金。
持有第二級毒品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三萬元以下罰金。
持有專供製造或施用毒品之器具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一萬元以下罰金。第十二條 (栽種罌粟、古柯、大麻罪)
意圖供製造毒品之用,而栽種罌粟或古柯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七百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供製造毒品之用,而栽種大麻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第十三條 (販運罌粟、古柯、大麻種子罪)
意圖供栽種之用,而運輸或販賣罌粟種子或古柯種子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供栽種之用,而運輸或販賣大麻種子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下罰金。第十四條 (持有或轉讓罌粟、古柯、大麻種子罪)
意圖販賣而持有或轉讓罌粟種子、古柯種子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意圖販賣而持有或轉讓大麻種子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持有罌粟種子、古柯種子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三萬元以下罰金。
持有大麻種子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一萬元以下罰金。第十五條 (公務員加重其刑)
公務員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方法犯第四條第二項或第六條第一項之罪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處無期徒刑者, 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犯第四條第三項、第四項、第五條、第六條第二項、第三項、第七條第一項至第三項、 第八條第一項至第三項、第九條至第十四條之罪者,依各該條項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公務員明知他人犯第四條至第十四條之罪而予以庇護者,處各該條項規定之刑。第十六條 (誣告之罪)
栽贓誣陷或捏造證據誣告他人犯本條例之罪者,處以其所誣告之罪之刑。第十七條 (減輕其刑)
犯第四條第一項至第三項、第五條第一項至第三項、第六條第一項至第三項、第七條第一項至第三項、第八條第一項 至第三項、第十條或第十一條第一項、第二項之罪,供出毒品來源,因而破獲者,得減輕其刑。第十八條 (專供製造或施用毒品之器具罪)
查獲之毒品及專供製造或施用毒品之器具,不問屬於犯人與否,均沒收銷燬之。但合於醫藥或研究之用者,得予銷燬。
前項合於醫藥或研究用毒品或器具之管理辦法,由法務部會同行政院衛生署定之。第十九條 (犯罪所用或因犯罪所得之財物沒收)
犯第四條至第九條、第十二條、第十三條或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二項之罪者,其供犯罪所用或因犯罪所得之財物,均沒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時,追徵其價額或以其財產抵償之。
為保全前項價額之追徵或以財產抵償,得於必要範圍內扣押其財產。
犯第四條之罪所使用之水、陸、空交通工具沒收之。第二十條 (施用毒品者送勒戒處所觀察、勒戒)
犯第十條之罪者,檢察官或少年法庭應先將被告或少年送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其期間不得逾一月。
經觀察、勒戒後,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應由檢察官為不起訴之處分或由少年法庭為不付審理之裁定;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者,由檢察官聲請法院或由少年法庭裁定令入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其期間為一年。但自首者,得以保護管束代之。
依前項規定為不起訴之處分或不付審理之裁定後,五年內再犯第十條之罪,經觀察、勒戒後,認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或三犯以上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但應由檢察官聲請法院或由少年法庭裁定先令入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
第二項但書情形,違反保護管束應遵守事項情節重大者,得撤銷保護管束,仍施予強制戒治。第二十一條 (施用毒品自動請求治療者)
犯第十條之罪者,於犯罪未發覺前,自動向行政院衛生署指定之醫療機構請求治療,醫療機構免將請求治療者送法院或檢察機關。
依前項規定治療中經查獲之被告或少年,應由檢察官為不起訴之處分或由少年法庭為不付審理之裁定。但以一次為限。第二十二條 (強制戒治)
強制戒治執行已滿三月,戒治處所認無繼續戒治之必要者,得檢具事證,報由檢察官聲請法院或由少年法庭裁定停止戒治。
前項停止期間,應付保護管束,期滿未經撤銷者,視為強制戒治期滿;其違反保護管束應遵守事項情節重大者,得由檢察官聲請法院或由少年法庭裁定撤銷停止戒治。 停止戒治之裁定經撤銷者,其停止之期間,不算入強制戒治期間。
強制戒治已滿九月,戒治處所認有延長戒治之必要者,得檢具事證,報由檢察官聲請法院或由少年法庭裁定延長一年。
前項延長期間內,戒治處所認無繼續戒治之必要者,得隨時檢具事證,報由檢察官聲請法院或由少年法庭裁定免予繼續戒治。第二十三條 (強制戒治或交付保護管束期滿之裁定)
依第二十條第二項強制戒治期滿或交付保護管束期滿,應由檢察官為不起訴之處分或由少年法庭為不付審理之裁定。
依前項規定為不起訴之處分或不付審理之裁定後,五年內再犯第十條之罪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但應由檢察官聲請法院或由少年法庭裁定先令入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三犯以上者,亦同。第二十四條 (免刑或免管訓處分)
依第二十條第三項或前條第二項規定強制戒治之執行,檢察官或少年法庭認為無執行刑或管訓處分之必要者,得聲請法院或由少年法庭裁定免其刑或管訓處分之執行。第二十五條 (強制採驗尿液)
犯第十條之罪而付保護管束者,於保護管束期間,警察機關或執行保護管束者應定期或於其有事實可疑為施用毒品時,通知其於二十四小時內到場採驗尿液,無正當理由不到場或到場拒絕採驗者,得報請檢察官或少年法庭許可,強制採驗。
強制戒治期滿或依第二十條第二項、第二一十條第二項為不起訴之處分或不付審理之裁定或犯第十條之罪經執行刑罰或管訓處分完畢後二年內,警察機關得適用前項之規定採驗尿液。第二十六條 (行刑權時效)
犯第十條之罪者,於送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期間,其所犯他罪之行刑權時效,停止進行。第二十七條 (勒戒處所之設立)
勒戒處所,由法務部委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行政院衛生署或省市政府於醫院內附設之。
前項之勒戒處所,應於本條例修正施行後一年內設立。在未設立完成前,得先於看守所或少年觀護所內附設,並由行政院衛生署、省(市)政府衛生處(局)或國防部指定之醫療機構負責其醫療業務。
前二項勒戒處所所需員額及經費,由法務部編列預算支應;其戒護業務由法務部負責。
第一項之委託辦法,由法務部會同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行政院衛生署擬訂後報由行政院核定之。第二十八條 (戒治處所之設立)
戒治處所,由法務部設立。未設立前,得先於監獄或少年輔育院內附設。並由國防部、行政院衛生署或省(市)政府衛生處(局)指定之醫療機構負責其醫療業務。 其所需員額及經費,由法務部編列預算支應。
戒治處所之組織,另以法律定之。第二十九條 (觀察、勒戒及強制戒治執行之規定)
觀察、勒戒及強制戒治之執行,另以法律定之。第三十條 勒戒及強制戒治費用)
勒戒及強制戒治之費用,由勒戒處所及戒治處所向被告、少年或其扶養義務人收取並解繳國庫。但自首或貧困無力負擔者,不在此限。
被告、少年或其扶養義務人不支付前項費用時,由勒戒處所或戒治處所檢具單據及計算書,交由移送機關移送法院強制執行,免徵執行費。第三十一條 (工業原料之種類及申報、檢查)
經濟部為防制先驅化學品之工業原料流供製造毒品,得命廠商申報該項工業原料之種類及輸出入、生產、銷售、使用、貯存之流程、數量,並得檢查其簿冊及場所;廠商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前項工業原料之種類及申報、檢查辦法,由經濟部定之。
違反第一項之規定不為申報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通知限期補報,屆期仍未補報者,按日連續處罰。
規避、妨礙或拒絕第一項之檢查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及強制檢查。
依前二項所處之罰鍰,經限期繳納逾期未繳納者,移送法院強制執行。第三十二條 (獎懲辦法)
查辦本條例案件有功人員或檢舉人,應予獎勵,查辦不力者,應予懲處;其獎懲辦法由行政院定之。第三十三條 (特定人員及採驗尿液實施辦法)
為防制毒品氾濫,主管機關對於所屬或監督之特定人員於必要時,得要求其接受採驗尿液,受要求之人不得拒絕;拒絕接受採驗者,並得拘束其身體行之。
前項特定人員之範圍及採驗尿液實施辦法,由行政院定之。第三十四條 (施行細則)
本條例施行細則,由法務部會同內政部、行政院衛生署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第三十五條 (本條例繫屬案件之處理)
本條例修正施行前繫屬之案件,除有刑法第二條第一項但書之情形外,於修正施行後,依左列規定處理之:
一、勒戒中之案件,適用修正後勒戒、戒治之規定。
二、偵查中之案件,由檢察官依修正後規定處理之。
三、審判中之案件,由法院或少年法庭依修正後規定處理之;依修正後規定應為不起訴之處分者,法院應為免刑之判決。
四、判決確定尚未執行或執行中之案件,適用修正前之規定。第三十六條 (施行日)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