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雅如
  近來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討論線上互動遊戲——「開心農場」了,因為能夠人在家中坐,指間彈動便完成「開軒面場圃」、「種豆南山下」的悠然意境,這樣的誘惑怎不令人怦然心動?菜種得如何不得而知,不少人卻因此荒廢了工作和學業,鎮日沉迷在一方螢幕之間,努力耕種永遠收成不了農作;反倒是詐騙集團收成得快,警方已破獲不少利用開心農場交易的不法案件。

缺少真實互動 誤導孩童心靈

  其中受害者不乏未成年的孩子,傷害還不止於財物的損失,物質上的損害可以細數,但心靈上的誤導和傷害就難以估計。

  小時候,我對於能夠養寵物總是充滿期待,希望有一隻毛茸茸的小狗或小貓來豐富我的生活,卻不能如願。一直到讀大學,我在滂沱大雨中,撿到一隻虛弱的棄貓,牠一生下來就被拋棄在寒冷的臺北街頭;如果不是遇見我,牠恐怕難以存活。

  從未養過寵物的我,幾經掙扎,還是決定收養牠,因為我怎麼也不忍心把牠放回原處,看牠虛弱無助的發抖。後來,我知道那就叫「惻隱之心」。當然,這個名詞我早在書上學過,但真正發自內心,是因為與小貓相遇。

  我很幸運,因為有些人也許一輩子都無法體會那種感受,那是對生命的珍惜與付出,這樣珍貴的感受,是開心農場無法提供的。

給予正向生命經驗

  有一次,一篇關於學生自殺的文章,引起同仁們的熱烈討論:身為教師,我們該做什麼來避免孩子走上這條路?臺灣的教師充滿了熱忱與溫暖,只要對孩子有益的事,都樂於嘗試與討論。最後,我們的結論是「提供孩子正向的生命經驗」。

  人生難免遇到挫折,每個人都需要信念,才能在不順利的時候做出正確的判斷。孩子們的年紀尚小,但是可以透過他人的生命經驗來補足、壯大,就像蘇麗文的負傷奮戰、口足畫家楊恩典對生命的歌頌、水蜜桃阿媽和五個孩子之間強烈的親情……,都可以作為生命教育的典範。

感動也要行動

  近來也有學者專家討論,已經引導、啟發孩子,讓孩子感動了,但是具體的行動呢?跟開心農場的立即收成比起來,良善種子的發芽確實進展緩慢,無法立即收成,也不能互贈雞隻或牛羊,只能等待。孩子的人生很長,我們無法預知種下的種子什麼時候會開出美麗的花,但可以確定的是,他未來一定受用。

  行動不只是落實在眼前,更重要的是激發心裡的感動與對話。當然,行善或當志工送愛心都是很好的行動表現。愛由「做中學」,既自然又能給孩子成就感。

  我收養的小貓取名小天,決定收養時,便送去給獸醫打預防針、檢查身體,並且洗了一個舒服的澡。我已經準備好要迎接小天進入我的生命,只是醫生提醒我:「這樣的棄貓很虛弱,在流浪的過程中可能染病,不容易養活,你要有心理準備。」

  果真,小天在我帶牠回家後第三天,就回天乏術了。當時,我真是痛徹心扉,悲不可抑,在動物醫院便難過的哭了起來,好心的醫生不只要幫忙處理小天的遺體,還要安慰我。

  這樣的痛苦,在虛擬遊戲中是體驗不到的,感受不到生的喜悅,自然也沒有死亡的悲哀;沒有辛苦揮灑的汗水,自然也沒有歡呼收割的喜悅,只能說是「窮開心」一場。

  真要說有什麼好處,我想就是方便吧。不須弄髒手,動物死了再養就有,對生與死的感受差別不大。孩子在這樣的農場裡,沒有生命的真實感,也缺乏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牽動與交會。

  缺乏人我之間的互動,心靈迷失的強者會欺凌弱者,再把欺凌的內容放上網路,這樣的事件層出不窮,因為還沒來得及醞釀出仁者的不安與不忍之心,便讓網路世界的空洞、空虛給消磨殆盡了。

  網路只會帶來冰冷,而沒有生命的溫度,如何把孩子帶回現實世界,是當務之急。有人問我,如果知道小天在三天後就會離開,我還要不要煞費苦心的收養牠?我想,我會的!因為跟牠在一起的時光會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畢竟真實相處過、互動過,愛與情感才會滋生又永久。

(99年1月4日刊登
標題:蝴蝶幼蟲的一堂課
文/蘇秋金
  故事就從一隻「鳥糞蟲」開始……

  學校的工友阿姨在整理花圃時,發現了一隻隻蝴蝶幼蟲正在啃食她辛苦種植的柚子樹。因為不忍殺生,於是四處尋找願意飼養牠們的小朋友,正巧遇到班上的「昆蟲小達人」蔡明嘉,於是可憐的「鳥糞蟲」有了照顧牠們的小主人,從此不需要再餐風宿露。

●認識鳥糞蟲


  「哇!鳥大便,好惡心!」就在班上同學尖叫不斷時,阿嘉急切的說:「這不是鳥大便,是蝴蝶幼蟲,而且是鳳蝶的初齡幼蟲呵!只要再蛻幾次皮,外表就不一樣了。」阿嘉的解說讓同學產生了好奇心,半信半疑的跑來問我。為了解惑,我補充了一堂自然課,解說昆蟲的完全變態和蝴蝶的成長過程,並從牠的食草及形狀,判斷是柑橘鳳蝶或無尾鳳蝶。

  因為對種類的不確定,讓孩子們產生了好奇心。我藉機讓他們觀察、記錄蝴蝶幼蟲,並從中辨識蝴蝶的種類,更希望他們從飼養過程中,了解生命的可貴,進而尊重大自然的每一個生命。

  「鳥糞蟲」似乎為了支持阿嘉,第二天便迫不及待的蛻去像鳥大便的保護皮,露出綠色表皮。早上一到學校,學生便七嘴八舌的爭相走告,他們似乎也為了這難得的經驗感到興奮。不久,工友阿姨又抓來一隻更大的幼蟲,和剛蛻皮的幼蟲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小朋友看了更是興奮不已。

●徵求小保母

  我決定讓更多學生參與,於是徵求五位小保母,讓他們各自擁有飼養箱,並在班網上分享飼養過程。此時,阿嘉又著急了:「老師,他們不會照顧,會把幼蟲養死。」我說:「如果你擔心,為什麼不給同學上課,分享你的經驗,讓同學跟你一樣成為專家呢?」

  於是,阿嘉利用自己原先放置在網頁上的相片和資料,給同學上了一堂「如何照顧蝴蝶幼蟲」的課。同學們專注的聽,並提出不少問題,例如如何處理摘下來的葉子,多久清理一次糞便,化蛹時要怎麼辦……這些問題阿嘉都一一說明,讓這些小保母放心不少。

●領悟生命的強韌

  三天後,最大的一隻蝴蝶幼蟲化蛹了,像樹葉狀的外觀,讓學生了解昆蟲在野外求生的方法,例如會發出刺鼻酸臭味的觸角,以及隨環境變色的蛹等。驚喜的發現,讓孩子更小心翼翼的呵護幼蟲。

  有一天,一隻蛹因為固著不穩掉了下來,阿嘉擔心的說:「老師,這樣牠會死。」我安慰他:「蝴蝶生活在大自然中,具有強韌的生命力,不會因為環境稍稍改變就輕易屈服。今天,牠們有幸遇到你們,受你們的保護,如果牠在野外遇到這樣的情況怎麼辦?是生是死,就靠牠們自己了。你們已經盡力了。你想想,父母照顧你們不也是這樣嗎?總有一天,你們必須獨立,離開父母的保護,獨自面對社會的挑戰。」阿嘉似乎領悟了其中的道理。

  隨著冬天的來臨,幼蟲的數量變少了,僅剩的幾個蛹似乎也放慢了腳步,準備以蛹的形態過冬。怡萱擔心的說:「老師,牠們是不是死了?」為了不讓學生擔憂,我解說蝴蝶的冬眠生態,讓他們了解大自然萬物不像人類,可以將環境調整到適合生活的狀態,所以很多動物會藉著冬眠來度過寒冷的季節,蝴蝶因為感受到環境的變化,選擇以蛹的形態來過冬。

●尊重生命回歸自然

  故事未完,孩子們卻增長了不少常識,更重要的是從飼養的過程,感受到幼蟲與他們是緊密連結的共同體,因而更懂得尊重生命,也體會到父母對他們的用心。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們將每一隻羽化的蝴蝶輕輕送回大自然而不占為己有的大愛表現。

  「老師,大寶回來了!」窗邊停棲的無尾鳳蝶輕輕擺動翅膀,似乎在對我們說謝謝!

標題:校園重建擁真情
文/莊雅薰
  暑假中,一場八八水災,讓我在臺南學甲的家園、校園都泡在水裡,但這次災難,帶給我們的不是悲傷,而是感受到國際和臺灣社會各界的溫暖與愛心。

八八水災主題教學

  開學後,我將這次水災的珍貴畫面,以及學校重建的經過,編成教學活動課程。教務處也收集、剪輯報紙,將所有報導八八水災的新聞、感人的救災畫面張貼出來,並由各班老師進行讀報教育。姜主任與易霖老師也布置了「八八水災」主題專區,規畫了剪報區、主題閱讀區、互動電子白板操作區,讓老師帶學生進行知性教學之旅,讓學生從中學會感恩、惜福,懂得愛惜自然生態,並了解生命的珍貴與脆弱。

  當老師進行「八八殤.擁真情」資訊融入教學時,小朋友可以透過互動式電子白板,觀賞到淹水的影片,以及各界救災的感人照片;並透過電子白板與即時回饋系統進行教學評量,讓學生認識、了解八八水災不只是天災,也是人禍——是濫墾山坡地,以及人與河川爭地的結果。

學生訴說親身經歷

  在這次主題教學過程中,學生踴躍發表家中淹水的情景,個個像是「小小解說員」般。

  翔智說:「水一直淹進我家,爸爸用千斤頂把車子架高。」柏毅說:「一樓的廚房都泡在水裡,又停電兩天,幸好有志工阿姨來分送便當。」庭軒說:「我的外婆就是搭國軍的裝甲車到公所避難的。」亭儀也說:「家前面的馬路都淹水了,水裡有好多蝦和吳郭魚。大家苦中作樂,拿著塑膠袋在撈魚蝦呢!」濰安說:「學校操場水淹得很高,都看不到跑道了。」喆宇說:「水溝和馬路都分不清楚了,到處都是汪洋一片,學校就像水鄉澤國。」

  這是學生們第一次遭遇如此嚴重的水災,這樣深刻的生命經歷,相信他們一輩子也忘不了。

  映辰說:「金帥飯店突然被水沖垮,真恐怖!」子軒說:「媽媽看到小林村村民呼喊家人名字的報導畫面,一直流眼淚。」皇明說:「雖然我們學甲淹水又停電,但是看到林邊那裡情況更嚴重,他們比我們更需要救助。」

了解學校重建過程

  從學校重建過程的照片中,學生看見姜主任、林主任、曉嵐老師、倩辰老師都捲起衣袖、褲管,加入清理行列;也看到慈濟中學的女學生協助清掃校園環境,挖除爛掉的地板。育臻說:「這些大姐姐真不簡單,清掃很辛苦,也很費力!」濰安說:「原來幫助人不只是用金錢才做得到,幫忙整理環境也是做善事。」

  正煩惱開學日即將來臨,教室的地板卻苦無經費重建時,臺積電董事長夫人表明願意協助校園重建;微星科技也捐出電腦給受災的學校;愛智圖書、國語日報社也捐贈一批圖書給學校。企業界伸出援手,讓學校得以如期開學。

化感謝為行動

  在藝術課程中,小朋友將感謝化為實際活動,不但製作感謝卡,並錄下真情告白,說出心中的感謝。亞奕:「張爺爺謝謝您!讓我們有新的地板。」育甄:「謝謝微星科技送我們電腦,不然教室裡的電腦泡水以後,我們都不能使用電子白板了。」琪閔:「謝謝愛智圖書、國語日報社寄來好多箱圖書,讓我們有書可以看。」沂佳:「雖然丟掉很多泡水書,心裡很難過,但是看到有新書,我就破涕為笑了。謝謝捐書的人!」祐丞:「老師說這次幫助過我們的人,都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

  相信這次主題教學是實用與生活化的,希望學生懂得感恩,能說出感謝,更盼望能在學生身上激起愛護大自然的情懷。

(98年12月21日刊登)
標題:卡片傳祝福 生命因互動而精采
文/陳淑純
  這學期重新編班,我想讓這群來自不同班級的小朋友知道,生命唯有透過參與和分享,才會更豐富、更有意義,臺北市景興國小三年三班是一個整體,藉著參與、分享與關懷,彼此更緊密。

冷漠孤立是懲罰

  我讓小朋友進行白飯實驗:對三碗白飯分別說讚美的話、不好聽的話,還有不理它。

  小朋友發現,被讚美的那碗飯較少產生黴菌;被惡言相向的那一碗,產生較大區域的黴菌;而不理它的那一碗隱藏了大片黑色黴菌,看起來好恐怖。

  我也指著牆上的世界地圖告訴小朋友,在南半球的所羅門群島,原住民要砍伐樹木的時候,只要聚集在那棵樹的周圍,大聲咒罵,那棵樹就會逐漸枯死。

  我藉此告訴小朋友,冷漠與孤立是最大的懲罰。對家人和朋友的關心、提醒,應該心存感謝。如果以冷漠的心態對待人和環境,人心裡面的黴菌會更可怕,所以不要成為滿布黴菌的那碗白飯,也不要變成所羅門群島的那棵樹。

  不久,小朋友主動提了一條「不能口出惡言」的班規,獲得全班表決通過。

傳情卡 老師當快遞

  為了讓小朋友體驗祝福不是擺在心裡,而是要用行動表達,我在班上實施了小卡片制度,同學之間想要表達感謝或祝福,除了用嘴說,也可以寫卡片。將卡片投遞到卡片箱裡,每隔一段時間,老師就擔任快遞,幫大家傳送祝福。

  我利用舊名片背面當作傳情卡片。一開始因為彼此生疏,我讓全班小朋友各寫一張「加油卡」,分別貼在教室裡的兩根「反省柱」上,讓受罰的小朋友「面柱思過」時,看到的是「我們陪你!」「下次不要再犯呵!」「一起努力吧!」「不要氣餒,加油!」等提醒與打氣的小卡片。

  時日一久,卡片箱裡的卡片內容,不再局限感謝和祝福,還有提醒、道歉、慰問、悄悄話等出現,甚至是「你不要再搗蛋了」、「請你上課專心一點」等善意的「無名氏」卡片。

  這一張張紙短情長的小卡片,記錄了同學之間的互動。我讓小朋友把收到的卡片逐一貼在小書上,加上自己回應的意見或心情,成為獨一無二的校園札記。

回饋 老師大豐收

  一個多月前,年近九旬的爺爺在加護病房裡和病魔拔河,忐忑的我告訴班上小朋友,這段期間,老師可能會臨時請假。還不了解生死大事的他們,開始在卡片箱裡、我的桌上留下「祝老師的爺爺平安」的祝福卡;後來,爺爺不敵病魔走了,卡片的內容變成「希望您的爺爺在天堂守護您」、「老師不要難過」等話語,小朋友的童言童語讓我好感動。

  母親因忙於喪事而病倒,我急著趕赴醫院時,桌上陸陸續續出現一張張卡片。面對小朋友自發的舉動,我雖感動,卻無暇與他們談心。

  我把累積近百張的小卡片(包含寫給我的安慰與鼓勵卡、寫給我母親的慰問和祝福卡片)留在病房內,母親也感到好欣慰。

  除了卡片,許多小朋友也在聯絡簿的小日記裡,表達他們的憂心與祝福。後來,母親的病情逐漸好轉,從甦醒、拔掉維生機器,轉入普通病房到出院,我都向小朋友傳達病況,他們每聽到好消息,都雀躍的以掌聲回應。我告訴他們,因為他們的祈福,產生了很大的力量。小朋友不間斷的小卡片,成為我每日往返醫院最重要的支持力量。

  生命不是只有一個你、一個我,而是有「我們」;生命是建立在人與人、人與環境的互動上,即使是一張小卡片;無論是寫卡片或收卡片的人,都因為熱情的互動,而讓生命更璀璨。
標題:網路是仙丹還是毒藥?
文/張黛眉(臨床心理師)
  網路是這個世代小孩的生活必需品,他們似乎與生俱來有使用電子科技的能力。但是關於網路層出不窮的負面消息,讓父母非常憂心。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說,沉迷網路的宅男因為與現實生活脫節,看到超市賣的雞腿六隻一包,還以為一隻雞有六隻腳。開心農場的偷菜狂熱,也讓人擔心虛擬世界的遊戲是不是會影響孩子的道德觀。網路交友產生的潛在問題和危險,以及網路成癮造成親子關係的衝突和緊張,讓這一代不得不正視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發明所帶來的衝擊。

Part1

網路 擴大交友範圍

●小孩:「不讓我上網,我活不下去!」

●爸媽:「你再上網,你的人生就完蛋了!」

  關於網路的使用,父母與孩子經常是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裡,無法對話與溝通。網路到底是快樂的泉源還是害人的毒品?關鍵就在於你與網路之間的關係,是你在運用網路,還是網路在控制你?

  讓我們來聽聽網路小孩與父母的對話,同時也幫助他們彼此了解,找到共識。

●孩子:透過網路,我交到很多好朋友,還可以和好朋友聊天,分享快樂或訴說心事。

●爸媽:跟朋友每天在學校聊天還不夠,回家還要花那麼多時間掛在MSN上。在網路上和網友聊天,還不如在真實的世界裡多交些朋友,多和朋友出去走一走,不要一天到晚「宅」在家裡,很不健康。

  給父母的話:

  有了網路以後,交朋友的管道,以及與朋友互動的方式更多元,除了在生活中實際接觸,還可以透過網誌、部落格和即時通等方式和好朋友聊天,分享心情或傳遞訊息,也可以和遠方的朋友保持聯繫。因為網路的即時性,讓人有密切互動的感覺,可以常常享受和朋友互動的快樂。

  給孩子的話:

  由於網路上的互動不需要面對面,反而會讓人的言行變得比較不負責任,像是誇大自己的情感表達,或是利用言論去傷害別人,這些行為造成的後果常常超乎自己的想像,因此,網路交友更要謹言慎行,懂得保護自己。

  有些人因為有社交畏懼的障礙,透過網路交朋友比較自在。這雖是解決孤單寂寞的好方法,但若能透過網路交友的學習過程,增加自己的社交技巧和自信心,然後在現實生活中一步步嘗試去結交朋友,將會獲得更多快樂,因為和朋友面對面的接觸更有真實感。

Part2

跳脫虛擬世界 回到現實生活

●孩子:網路遊戲讓我得到自信心和成就感,比起讀書,從網路遊戲中得到成就感容易得多。

●爸媽:那個自信心是假的,現實生活中如果沒有自信,一切都是空談。你只是讓自己逃避到虛擬的世界裡。

  給孩子的話:

  根據對人類行為及心理的了解,網路遊戲的設計就是要讓人上癮,讓遊戲者得到不斷進步的快樂。而且越多人玩,遊戲公司就越賺錢。聰明的你要能看出這個陷阱,學會不被網路遊戲控制,而是讓它成為休閒活動之一。

  如果你發覺越來越不能控制自己,時時刻刻都想遊戲,如果沒有玩心情就很惡劣,就表示你被它控制了。這時,唯一的方法就是暫時停止遊戲,擺脫這個惡魔。很快的,你會轉移焦點,去接觸以前有興趣的其他活動。

  給父母的話:

  如果孩子沉迷在網路遊戲的成就感裡,表示他在現實生活中可能缺乏成就感和自信心。不是每個孩子都是讀書的料,幫助孩子找到長處和興趣,在現實生活中發揮自己,得到肯定,才能幫助他遠離網路遊戲的誘惑。

  孩子在網路世界的表現,也許可以提供父母一些發掘孩子長處的線索。父母可以學習網路遊戲設計者將孩子「黏」在網路上的方法,也設法在實際生活中讓孩子「黏」在建設性的行為上。

Part3

給予團隊 合作機會

●孩子:網路遊戲讓我有團隊合作完成任務的成就感,不像實際生活中執行任務那麼危險或費力。

●爸媽:每次完成任務都要花那麼多時間,中途要你吃飯、洗澡,你都不理人,雖然沒有花力氣去執行任務,但你的身體都搞壞了。

  給父母的話:

  有些網路遊戲需要團隊合作,與隊友一起克服困難。這種遊戲對孩子而言,是正面的人際情緒經驗。父母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幫孩子安排類似的活動,例如成立球隊、設計團隊遊戲或比賽。透過團隊活動,孩子可以學會合作,體驗克服困難的成就感;也可以觀察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每個人的表現方式及個性特質。

  給孩子的話:

  有些網路遊戲很花時間,所以要會安排時間,把該做的事都做完,而且有足夠的時間,才能玩這樣的遊戲。長時間遊戲,對眼睛及肢體肌肉都會造成傷害,所以玩的時間不能太長。一個會計畫安排時間的孩子,能夠自我控制,自然能得到父母的信任。

(98年11月23日刊登)
標題:品德小天使 實踐好言行
文/陳昭玲
  「紀翔就像小草一樣,不會被風吹倒。」在日記本上,臺北縣興南國小學生蘇家瑩筆下的「小草」,是班上人見人愛的同學王紀翔。雖然他患有先天軟骨發育不全症,個子嬌小,但臉上總是堆滿笑容,性情樂觀又隨和,同學都喜歡跟他做朋友,還被全班票選為「品德教育小天使」,成為散播品德的小種子。

  「雖然外表和別人不一樣,有些學生會投以異樣眼光,不過他並不在意,反而以平常心看待,因此,其他同學從紀翔身上,看到了他樂觀坦然面對人生的力量。」導師蔡佳容說,班上同學都會主動幫紀翔拿高處的東西,或是幫忙抬比較重的物品,從付出關愛中,體會到施比受更有福。

  王紀翔有幾個要好的同學,張存毅是其中一個,但三年級分班後,兩人不同班,開學前幾天,彼此都不知對方的下落,張存毅利用下課時間努力找王紀翔;過了幾天,兩人終於在穿堂相遇,開心的緊握對方的手。張存毅說:「我會和紀翔當一輩子的好朋友。」

  王紀翔不畏先天障礙的樂觀態度,以及他和張存毅之間的情誼,令校長李春芳十分感動。李校長回憶,國小時班上也有一名患有小兒麻痺的好朋友。最近,他從電視上得知,這個同學參加「食物銀行」計畫,號召志工收集麵包,再分送給低收入戶。李校長說:「從紀翔和我小學同學的身上,我體會到生命的力量和價值,不因外表差異而受限,反而展現更可貴的一面。」

  「對待身心障礙的學生,師生應該抱持平常心。」李春芳認為,除了提供他們所需的硬體設施,和他們相處及對他們的照護也應該一視同仁。看到家中牆上貼著校長頒發的「品德教育小天使」獎狀,王紀翔更有信心的迎接未來的人生。

學童演廣播劇 散播品德芬芳

  興南國小上學年配合臺北縣教育推動品德教育,與其他九所學校研發品格教育試辦教材,以尊重、責任、公德、誠信、感恩、合作、關懷、助人、正義及反省為十個中心德目,透過教學、生活、體驗及實踐,建構學生良好的品德。

  學校全方位推動品德教育,除了每個月每班依據中心德目推荐小天使,也規畫品格小故事廣播劇、故事媽媽晨光盛宴、生命教育話劇演出,以及鼓勵學生參與社區服務等多元活動。

  「隔壁班自治小市長的候選人,為了爭取選票,竟然偷偷送筆記本給同學。」「我最想得到的筆記本終於到手了!」「你們要把筆記本還給對方,因為這是接受賄賂。應該要用正當的方法,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媽媽說這才是廉潔的美德呵!」由五名學生完成的品德小故事廣播劇,透過教育廣播電臺,將品德的芬芳散播到全國各地。

志工媽媽說故事 引導正確觀念

  學生在品德小故事廣播劇上的優秀表現,故事媽媽是幕後的大功臣。因為學生原本對廣播劇一竅不通,經由志工媽媽的專業調教,密集訓練,才能在二十分鐘的廣播劇中,將扮演的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

  「森林裡,有一隻小老鼠總認為沒人看得起牠。有一天,獅子看到狐狸欺負牠,便見義勇為的救了牠。後來,獅子不幸被獵人設的陷阱困住,小老鼠用力咬破網子,結果牠們成了好朋友。」故事媽媽和大愛媽媽在每週二晨間,為一到三年級的學生說故事,進行角色扮演和討論,將《伊索寓言》等繪本的故事,轉化為品德教育的題材,以寓教於樂的說故事方式,讓品德內化在學童的心中。

  志工媽媽將疼愛家中孩子的小愛,化為關懷更多孩子的大愛,並參加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故事媽媽培訓,以基金會「用愛彌補」系列故事,與學生討論故事的含意和生命的意義,拉近一般學生和特殊學生之間的距離。志工媽媽同時配合學校推動校園防霸凌活動,以小劇場和宣導短片的形式,探討弱勢和新住民族群在學校被欺侮的問題。

  「孩子的品德養成是日積月累的,且影響一輩子。然而推動品德教育,必須由學校和家庭共同參與,孩子才能在生活中實踐。否則在校是一套,在家又是一套。」曾擔任學校志工媽媽故事組組長的家長會長江淑萍說,每當看到學生聆聽故事後,都會反省自己的言行,更加珍惜擁有的人事物,並心懷感恩,常令她感動不已。

(98年11月2日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法律與教育小魔女 的頭像
    法律與教育小魔女

    法律與教育小魔女-一個後山花蓮來的鄉下孩子,在北縣成功打拼的真實血淚奮鬥故事。

    法律與教育小魔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